對工作:快速成長積極主動
總的來說,職場歡迎的永遠是老黃牛型的人,吃的是草擠的是奶——最好連草都不吃光擠奶。初入職場的新人要明白,這時候你是讓自身快速成長、累積資本資歷的時候,空談未來規劃是沒有意義的,你要做的應該是——不要管能吃到多少草,先努力擠奶——努力工作吧。
工作上一定要主動些,再主動些。應該你做的,不要等別人來說就主動去做。不一定要你做的,可以的話也盡量主動去做,表示你是愿意承擔責任的。不過在主動攬活的時候要拿捏好態度分寸,不要憑著淺薄的經驗就貿然發表意見,或者主動到凸顯自我的地步,更不能打破等級倫理,壓人一頭。所以主動做事的同時多做少說也是必須遵守的原則。
不推卸責任。犯了錯誤的時候,千萬不要抱著“因為我是新人,工作做得不好,可以原諒”這種想法。這只會給人帶來這樣的印象:該做的事不去做,缺乏責任感。實際上,承認自己的一些錯誤是非常有用的。錯誤讓你顯得很真實,而非粉飾完美。如果別人覺得你有些不足而顯得不虛偽,就更容易接受你。實際上這種時候承認錯誤根本不是重點,趕快著手補救才是第一要務。
樂觀的心態。也許人跟人的性格差異很大,不能要求人人都開朗活潑愛交朋友,但是一個人的心態的確是可以切切實實地影響到這個人以及周圍人的狀態的,從而進一步影響自身的發展走向。有句話不是說嘛,不是要找到喜歡的工作,而是要喜歡自己的工作,這才能讓你快樂地在工作中如魚得水。
相關鏈接:
為什么職場新人和老人對于成功的因素差別那么大?我想是因為下面3個方面的交叉作用原因:
1、對職場的認知不同:剛畢業的新人,很容易把職場當成自己大學生生涯的另一段延續——能力要高,專業要好,自己知識要過硬。而過來人則明白,大學和職場是完全不同的兩個領域,是從學生生涯的最頂端下來,歸零心態,重新從山底爬職業這座山。面臨一個全新的環境,積極心態和重新培養好的習慣至關重要。
2、大學知識和技能的保鮮期很短:在知識爆炸,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大學學習的知識保鮮期很短——在畢業那天,被淘汰的就已經有近40%。剩下的60%中,真正在工作中間用到的不足20%。大學的專業優勢大概只能支持你進入職業3-6個月,而學歷(碩士,博士)優勢只會在職場中間保持1-3年。而其他所有的成功技能,都在進入職場之后學到。
3、匹配論與適應論:職場新人往往過度看重如何“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和定位,希望一下子進入與專業技能匹配的職位。而幾年的工作經驗讓職場老人很清醒——所有的適合自己的工作定位都是干出來、爭取出來的——即使暫時沒有找到,保持積極的態度,積累自己的能力,也能讓自己找到的一天,有實力能夠進入。職場頭三年,不靠定位精準,而是適者生存。
我想最后還有一個細節能證明我的觀點——職場新老人對于“找到并發揮自己的天賦”一項的評價差距最大——顯然,新人期待通過識別和發揮天賦在職場中達到成功,其實他們期待的是不費力的獲勝。他們不知道,發揮并讓世界承認你的天賦,所付出的努力遠遠比僅僅做好職業難很多。而老人們則更加冷靜:頭三年的職業生涯中,只要態度好,慢慢養成好習慣和專業技能足矣。
=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