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外法規體系和法律服務一個也不能少
在打造法治一流城市中,前海被單獨列出并以“打造前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示范區,率先建設國際化、市場化、法治化的營商環境”為主題進行了詳細闡釋。
首先被提及的就是,前海要完善涉外法規體系,借鑒香港、面向國際,積極探索與國際慣例接軌的體制機制,率先構建符合自貿區發展與改革創新要求的法規體系。爭取全國人大支持,加快涉外投資貿易立法,出臺配套的規則和指引,為自貿區建設和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提供有力的法制保障。
同時,也要加強涉外法律服務。發揮華南(前海)海事物流仲裁中心的作用,依托中國自貿區仲裁合作聯盟建立跨區城合作機制。開展粵港澳三地專業調解員聯合培訓和資格互認,建立網絡服務平臺,提升前海作為粵港澳商事爭議解決中心的地位。
另一方面,則建設具有國際公信力的司法體系,包括推進前海綜合性改革示范法院建設,探索一審涉外、涉港澳臺商事案件集中管轄,開展任期制法官制度試點,推行港籍調解員、陪審員制度等。此外,將全面整合公安、城管、質監等各類執法資源,建立片區聯勤聯動指揮體系和網絡數字執法監察平臺,構建“信息互換、監管互認、人力互動、執法互助”綜合執法機制。
“前海只有15平方公里,快速蓋滿高樓顯然不是國家對它的要求,況且金融等現代服務業對辦公的物理需求并不大。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如何打造以法治化為最大特征、適應自由貿易需求的高水平國際化營商環境,才是前海要回答的最大課題。”一位民間觀察人士對報告將前海作為建設法治一流城市的重點如是點評。而這一過程中,如何完善涉外法規和涉外法律服務至關重要。
“香港之所以能快速成長為在國際上擁有一席之地的全球性金融中心,與其健全的法治體系密不可分,前海完全可以借鑒。”前海管理局新聞發言人王錦俠說,深圳用大陸法系,而香港是英美法系,兩者在一個區域內可以自由選擇的結果是兩大法系出現融合,“這必將會深刻影響世界司法進程,意義很大”。
深圳國際仲裁院院長劉曉春是前海法治頂層設計的參與者之一,也是最早介入前海涉外法律服務的專家之一,該院于2013年9月22日在前海掛牌,翌日即開庭審理了第一起國際商事糾紛案件,當事人和代理人分別來自美國、智利和中國內地,獨任仲裁員為香港大律師公會非訴訟爭議解決委員會主席蘇國良先生。
為了保證獨立性和消除境外人士的疑慮,深圳國際仲裁院借鑒國際商事仲裁經驗,率先引入以國際化的理事會為核心的法人治理機制,1/3以上理事來自境外,成為中國第一個通過立法方式確立法人治理模式的仲裁機構。一系列改革很快吸引了境內外法律界和工商界眾多知名人士,目前該院616名仲裁員覆蓋43個國家和地區,232名境外仲裁員占37.7%,其中香港59名(若以居住地和執業地計算則有92名),境外仲裁員比例全國最高。
“目前前海正推動全國人大法工委開展擴大前海合作區涉港合同選擇適用香港法律實施的路徑研究,前瞻性研究梳理前海近期需要制定的立法項目,籌備出臺前海三年立法計劃。”前海管理局局長張備說,前海力圖實現立法、司法、執法、法律監督這四個法制環境的回路。已成立的前海廉政監督局,將公安、紀檢、檢察、監察和審計五個部門合一;司法上,已成立前海法院,是全國基層法院中唯一一個由最高人民法院院長來接管的基層法院,采用法官責任制,終身對案件負責,并建立了港籍陪審員制度等。
而目前前海正準備仿照香港設立一個前海警署。據悉,這一執法機構將實行單一警種,有望把刑事、民事、治安、交通管理、城市管理合為一體。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