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高效工作白領變金領
做事拖拉,并不被大多數人認作是大問題,但絕大部分職場人都因為拖延而導致工作失去預期成績。曾有職場專家這樣評判拖延癥對個人前途的影響,他說,拖延癥雖然是看起來不起眼的壞習慣,但卻實實在在浪費著你的生命。西方心理學家認為,拖延從根本上說并不是個時間管理方面的問題,也不是個道德問題,而是個復雜的心理問題。從根本而言,拖延的問題是一個人跟自身如何相處的問題,它反映的是一個人在自尊上的問題。
表面看,拖延只是一個相當簡單的時間管理問題,如果你能安排好自己的時間,就能提高做事效率,徹底擺脫拖延癥的困擾。但實際上,盡管明白很多合理的規劃時間建議,做到卻很難。心理咨詢師聶羽含告訴記者,戰勝拖延癥的本質是對意志力的挑戰。“我認為,拖延不是天生的,而是基于某些原因產生的一種行為模式。拖延是心理根源,生物因素與人生經驗三者交織在一起而形成的。”
民營企業老板賈先生認為,時間是一個定量,對每個人而言都是公平的。“如果你有強大的意志力,管得住自己,那么你的生活與工作會呈現出高效的狀態。在這個層面來說,在絕對等量的時間內,你卻比他人擁有了更多的時間。”
據美國心理學家Piere Steel發表的論文來看,他在對將近800項拖延研究成果進行了總結后,最終找出了四個拖延最可能的成因:對成功信心不足、討厭被人委派任務、注意力分散與易沖動,目標和酬勞太過遙遠。
心理咨詢師聶羽含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科技的進步讓人們有了更多的時間去拖延。“現在智能手機、掌上電腦的出現,讓我們可以每時每刻都能工作。這意味著,每周七天,每天24小時,我們總能給自己找到理由去拖延。很多人在工作的時候,喜歡先去網絡上看一看,不停的搜索使自己無意識的沉迷于網絡中數小時而不自知。”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拖延已成為職場普遍現象。似乎每個職場人或多或少都沾染上拖延的壞習慣。職員王希告訴記者,每天清晨9點上班,基本上到了10點才能進入到工作狀態。“不僅僅是我,幾乎是辦公室里的每個人,清晨到了單位先是吃早點或是泡杯茶喝咖啡,然后大家利用這點時間去網絡上看看今天的新聞。總覺得這沒什么,可一晃就到10點了,還沒做多少工作,又到了吃午飯的時間。”類似王希這樣的無意識拖延癥職場人不在少數。
在記者街頭隨訪的30位職場人士中,幾乎所有人都表示自己有拖延的習慣。“我知道自己此刻是在拖延時間,明知不好,可真的控制不住自己。”“自己心里特別期盼能高效利用時間,可這次強令自己不拖延了,下次就不管用了。”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