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領光環淡去 保代江湖生變 近3000名無項目經驗保代上崗
半年內,1832名“新生”保薦代表人涌入江湖。
12月11日,中證協根據《證券公司保薦業務規則》(以下簡稱《保薦業務規則》)建立的保薦代表人名單分類機制,公布了“保薦代表人分類名單A(綜合執業信息)”、“保薦代表人分類名單B(機構驗證類)”、“保薦代表人分類名單C(處罰處分類)”。
根據保薦代表人分類名單A,截至目前,國內共有保薦代表人共5901人。而在今年6月證監會發布修訂后的《證券發行上市保薦業務管理辦法》(以下簡稱《保薦管理辦法》)時,全國保代人數僅有4069人,半年間全國共新增1832名保代,增速迅猛。
“(保薦代表人)從資格上已經供遠大于求,發行人需要關注保代的注冊時間和項目經驗,以后保代名片上要標注注冊年份了,年份不夠不值錢。”資深投行人士王驥躍笑稱。
保代江湖年內生變
“今年保代數量飛速增長,主要是因為證監會取消了‘項目協辦人經驗’的要求。”采訪中,有國內中小型券商投行業務相關負責人表示。
今年6月12日,證監會發布了修訂后的《證券發行上市保薦業務管理辦法》,調整保薦代表人資格管理,取消保薦代表人事前資格準入,不再要求保代資格申請人“最近3年內在境內證券發行項目中擔任過項目協辦人”。
“按規定包括項目協辦人在內都要在發行保薦書上簽字,過去‘準保代’可以說是‘一字難求’。”上述投行業務相關負責人表示,一方面中小券商保薦的IPO項目本就稀少,另一方面項目也不一定由準保代擔任協辦人。“過去如果碰到發行人申報多年,最終還被否的情況,等簽字的準保代只能認倒霉。”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今年年初,監管就釋放出對保代“項目協辦人”門檻放行的信號。
2月開始,陸續有地方證監局表示,最近3年內在新三板掛牌公司公開發行項目中擔任過項目協辦人,滿足保薦代表人資格條件的,可以向中國證券業協會申請注冊為保薦代表人。
“當時也對券商投行做新三板項目產生了一些刺激,但總歸沒有取消‘協辦人’要求來得直接。”有北京地區大型券商投行人士稱。
據東方財富Choice結合中國證券業協會數據統計顯示,2020年初,國內共有3806人擁有保薦代表人資格,至6月12日證監會修訂《保薦管理辦法》時,共有4069人,而截至12月14日,保代人數在不到半年的時間里增長了1832人,至5901人。
其中,僅10月和11月國內保代人數就分別增長了490人和669人。對比之下,2019年全年,全國保代人數只增長了192人。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保薦管理辦法》不再需要保代資格申請人“參加中國證監會認可的保薦代表人勝任能力考試且成績合格有效”。《保薦業務規則》中進一步細化為:專業能力水平評價測試結果未達到基本要求的,所在保薦機構應當出具書面說明并提供驗證其專業能力水平的充足材料,且其應在最近六個月內完成保薦業務相關培訓90學時。
所提供材料包括下列中的任意四項可視為充足:一是具備八年以上保薦相關業務經歷;二是最近三年內在符合《保薦辦法》第二條規定的兩個證券發行項目中擔任過項目組成員;三是具有金融、經濟、會計、法律相關專業碩士研究生以上學歷;四是取得國家法律職業資格;五是取得國家注冊會計師資格。
“實際上滿足這些條件可比通過保代考試難多了,”有北京地區投行保薦人員表示,之前規則未明確之前,“以為只需要律師資格證加上注冊會計師證就可以了,現在僅是8年從業經歷就攔下了絕大多數的新人。”
上述北京地區大型券商投行人士就認為,監管設置保代考試可不通過的目的,并不是放松準入門檻,而是照顧個別資深投行人員的特殊情況。
行業馬太效應凸顯
無論如何,國內保薦代表人數量已達到近6000人的規模,呈現供大于求的局面。
2004年,國內資本市場開始實施保薦制度,首批609名保薦代表人也在當年產生。至今國內保代數量已擴容近10倍。按現行規定,IPO、再融資等保薦類業務均需要兩名保薦代表人簽字,才有資格向證監會報送發行申報文件。這樣的關鍵地位結合高收入和高準入門檻,讓保代一度成為金融行業中的“金領”。
“現在‘金領’散去,有些人要失業了。”有西部地區某中小券商投行業務人員表示,未來沒有項目經驗,沒有承攬能力的保代不再稀缺。
從證券業協會公布的數據也可以發現,5901名保代中,就有2991人從未參與過保薦項目。在王驥躍看來,保薦代表人已相當于一種“從業資格”,象征著代表保薦機構執業。“保代早已經不稀缺了,除了今年剛注冊的保代,之前的保代也是一半以上沒簽過項目。”
不過,與“零經驗”保代龐大規模相對應的是,真正具有豐富保薦經驗的保代仍是鳳毛麟角。數據顯示,目前保薦10個以上項目的保代,全行業僅有133人,保薦5-10個項目的保代也只有705人。
由此來看,保代也呈現馬太效應,上述西部地區投行業務人員就表示,“有實力的保代還是缺的,公司的簽字保代依然可以領取到保代津貼。”
而與保代一樣,保薦機構的馬太效應也十分凸顯。東方財富Choice數據顯示,截至12月14日,125家券商中,共有17家擁有過百名保代。其中9家券商保代人數超過200名,中信證券的保代人數最多,為353名。中信建投和海通證券各有346名和271名,排在行業第二、第三位。之后的則是中金公司、華泰聯合證券、民生證券、國信證券、國泰君安、國金證券6家券商。
國開證券非銀金融分析師程凌表示,根據統計,保代人數較多的券商IPO項目儲備也居行業前列。新規對保代的認定中對市場經驗和業務經歷予以傾斜,項目儲備豐富的券商在吸引人才方面更具優勢,行業馬太效應或將進一步加強。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