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紡織業五大特點及三大發展諫言
浙江自古就有“絲綢之府”的美譽。新中國成立以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浙江紡織業得到迅猛發展。第二次基本單位普查資料顯示:到2001年,浙江省紡織業擁有法人單位12423家,從業人數95.48萬人,實收資本356.54億元,全年營業收入1319.93億元。除單位數列制造業第三位外,其余指標均位居制造業首位。紡織業已成為浙江工業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
一、浙江省紡織業發展概況
(一)非國有經濟相當活躍,國有經濟占份額有限。2001年,浙江紡織企業中,國有經濟單位數、從業人數、實收資本、全年營業收入分別占1.5%、7.2%、11.4%、6.4%;非國有經濟分別占98.5%、92.8%、88.6%、93.6%。在非國有經濟中,私營經濟占的比重最大,企業數、從業人數分別占非國有經濟的71.6%、50.4%;其次是港澳臺及外商投資經濟,企業數、從業人數分別占7.4%和18.3%。
(二)棉紡、絲絹、針織構成浙江紡織三大支柱產業。2001年,這三大行業共有企業數10619家,從業人數85.21萬人,分別占全省的85.5%和89.3%。
(三)杭州、紹興、嘉興、寧波成為浙江紡織業重要生產基地。2001年,這四個地區紡織業企業總數達8297家,從業人數73.16萬人,分別占全省的66.8%和76.6%。
(四)中、小企業成為浙江紡織業主體。在12423家企業中,從業人數在200人以下的有11407家,占91.8%;實收資本在500萬元以下的有11110家,占89.4%;營業收入在1000萬元以下的有10200家,占82.1%。
(五)近十年發展起來的“年輕”企業占絕大多數。在12423家企業中,1992后以后建立的企業有11089家,占89.3%。其中,1998年以后建立的企業達6832家,占1992年以后新建企業數的61.6%。
二、浙江省紡織業發展特點
(一)從經濟結構變化來看,非公有制經濟不斷壯大,公有制經濟比重明顯下降。
(二)從產業結構變化來看,棉紡織業、針織品業、纖維原料初步加工業和其他紡織業不斷增長;毛紡織業、絲絹紡織業和麻紡織業有所下降。
(三)外向度提高。一是表現在紡織品出口比重的提高。據海關統計,浙江省紡織紗線、織物及制品、床墊、寢具及類似品出口額從1997年的11.50億美元上升到2001年的31.44億美元,占出口額的比重從11.4%上升到13.7%,上升2.3個百分點。二是表現在全部國有及年產品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的非國有紡織企業(即規模以上紡織企業,下同)出口交貨值占銷售產值的比重上升。2001年,全省規模以上紡織企業實現出口交貨值320.05億元,占銷售產值的30.7%,不僅比1998年提高3.3個百分點,而且比制造業高4.4個百分點。
(四)綜合經濟效益逐年攀升。根據國家統計局工業經濟效益評價考核體系測算,2001年,浙江省規模以上紡織企業綜合經濟效益指數達到132.38,比1996年上升50.55點,平均每年上升10點以上。
(五)紡織業生產、銷售增長速度低于制造業平均水平,但利潤、利稅增幅明顯快于制造業。
1996—2001年,浙江省規模以上紡織企業實現工業增加值、產品銷售收入年均增幅分別為12.8%和12.9%,比同期制造業平均水平低2.9和2.6個百分點;實現利潤、利稅額年均增幅分別為118.4%和29.3%,比制造業平均水平高86.6和6個百分點。
{page_break}
浙江紡織業五大特點及三大發展諫言
浙江自古就有“絲綢之府”的美譽。新中國成立以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浙江紡織業得到迅猛發展。第二次基本單位普查資料顯示:到2001年,浙江省紡織業擁有法人單位12423家,從業人數95.48萬人,實收資本356.54億元,全年營業收入1319.93億元。除單位數列制造業第三位外,其余指標均位居制造業首位。紡織業已成為浙江工業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
一、浙江省紡織業發展概況
(一)非國有經濟相當活躍,國有經濟占份額有限。2001年,浙江紡織企業中,國有經濟單位數、從業人數、實收資本、全年營業收入分別占1.5%、7.2%、11.4%、6.4%;非國有經濟分別占98.5%、92.8%、88.6%、93.6%。在非國有經濟中,私營經濟占的比重最大,企業數、從業人數分別占非國有經濟的71.6%、50.4%;其次是港澳臺及外商投資經濟,企業數、從業人數分別占7.4%和18.3%。
(二)棉紡、絲絹、針織構成浙江紡織三大支柱產業。2001年,這三大行業共有企業數10619家,從業人數85.21萬人,分別占全省的85.5%和89.3%。
(三)杭州、紹興、嘉興、寧波成為浙江紡織業重要生產基地。2001年,這四個地區紡織業企業總數達8297家,從業人數73.16萬人,分別占全省的66.8%和76.6%。
(四)中、小企業成為浙江紡織業主體。在12423家企業中,從業人數在200人以下的有11407家,占91.8%;實收資本在500萬元以下的有11110家,占89.4%;營業收入在1000萬元以下的有10200家,占82.1%。
(五)近十年發展起來的“年輕”企業占絕大多數。在12423家企業中,1992后以后建立的企業有11089家,占89.3%。其中,1998年以后建立的企業達6832家,占1992年以后新建企業數的61.6%。
二、浙江省紡織業發展特點
(一)從經濟結構變化來看,非公有制經濟不斷壯大,公有制經濟比重明顯下降。
(二)從產業結構變化來看,棉紡織業、針織品業、纖維原料初步加工業和其他紡織業不斷增長;毛紡織業、絲絹紡織業和麻紡織業有所下降。
(三)外向度提高。一是表現在紡織品出口比重的提高。據海關統計,浙江省紡織紗線、織物及制品、床墊、寢具及類似品出口額從1997年的11.50億美元上升到2001年的31.44億美元,占出口額的比重從11.4%上升到13.7%,上升2.3個百分點。二是表現在全部國有及年產品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的非國有紡織企業(即規模以上紡織企業,下同)出口交貨值占銷售產值的比重上升。2001年,全省規模以上紡織企業實現出口交貨值320.05億元,占銷售產值的30.7%,不僅比1998年提高3.3個百分點,而且比制造業高4.4個百分點。
(四)綜合經濟效益逐年攀升。根據國家統計局工業經濟效益評價考核體系測算,2001年,浙江省規模以上紡織企業綜合經濟效益指數達到132.38,比1996年上升50.55點,平均每年上升10點以上。
(五)紡織業生產、銷售增長速度低于制造業平均水平,但利潤、利稅增幅明顯快于制造業。
1996—2001年,浙江省規模以上紡織企業實現工業增加值、產品銷售收入年均增幅分別為12.8%和12.9%,比同期制造業平均水平低2.9和2.6個百分點;實現利潤、利稅額年均增幅分別為118.4%和29.3%,比制造業平均水平高86.6和6個百分點。
三、浙江省紡織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主營業務利潤率不高,且呈逐年下降的趨勢。
1996年至2001年,浙江省規模以上紡織業主營業務利潤率分別為10.4%、10.4%、9.4%、9.4%、8.7%、8.5%,比制造業平均水平低1.5、1.7、2.0、2.3、2.4、2.8個百分點。主營業務利潤率下降的原因:一是受原材料價格上漲等因素的影響引起產品銷售成本上升。1996年至2001年,全省規模以上紡織業產品銷售成本占產品銷售收入的比重分別為86.7%、87.2%、88.4%、88.7%、89.4%、89.8%,比制造業高3.2、4.3、4.8、5.3、5.2、5.7個百分點。二是紡織品成品價格不斷走低。1996年至2001年,全省紡織品零售價格指數(以上年為100)分別為108.1%、103.3%、100.1%、99.4%、99.3%、98.6%,呈逐年下降的走勢,2001年指數比1996年下降9.5個百分點,比全部商品零售指數多下降1.3個百分點。成本上升與成品價格下降,這一升一降,對紡織業主營業務利潤率的下降產生較大影響。
(二)紡織業技術創新、技術競爭能力較低。
一是紡織業增加值率較低。增加值率是指企業新創造的價值占產品價值的比重,增加值率越高,表明企業產品的附加值越高。2001年,浙江省規模以上紡織業增加值率僅為17.4%,比全省制造業平均水平低2.1個百分點。二是紡織業產品的科技含量較低。2001年,浙江省規模以上紡織業實現工業總產值中,省級以上新產品產值率僅為3.5%,比制造業平均水平低4.3個百分點。三是紡織企業用于科研開發與提高職工素質的教育投入較低。2001年,浙江省規模以上紡織業用于研究開發經費只占產品銷售收入的萬分之七,比制造業低18.3個萬分點;用于職工教育費只占產品銷售收入的萬分之三點九,比制造業低1.8個萬分點。
(三)紡織業小企業比重高,規模效益不明顯。
2001年,浙江省2327家規模以上紡織企業中,大型企業66家,中型企業172家,小型企業2089家。小型企業平均每家企業工業增加值、產品銷售收入、資產總計、利潤總額、利稅總額等主要經濟指標只相當于大型企業的8—11%之間,中型企業的27—36%之間。
從主營業務利潤率指標來看,大中型企業為9.5%,小型企業為8.0%,大中型企業比小型企業高1.5個百分點。在2327家規模以上紡織企業中,有498家企業主營業務利潤率高于全省制造業平均水平(11.3%),占21.4%;347家企業主營業務利潤率低于全省制造業平均水平但高于紡織業平均水平(8.5%),占14.9%;1482家企業主營業務利潤率低于紡織業平均水平,占63.7%。即有六成以上的紡織企業盈利水平不高,在競爭中處于劣勢。這與浙江省紡織企業小而多、缺乏規模效益密切相關。
{page_break}
四、進一步發展壯大浙江紡織業的對策建議
浙江紡織業不僅是浙江工業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同時也是全國紡織業重要生產基地。進一步發展壯大浙江紡織業對于擴大出口、增加就業、促進國民經濟發展、提升浙江國際知名度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浙江紡織業將面臨來自國內外的雙重競爭壓力,如何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將入世作為浙江紡織業大發展的重要契機是擺在我們面前的課題。從浙江紡織業存在的問題出發,提出如下對策建議:
(一)大力提升浙江紡織業的競爭能力。一是從政策上鼓勵企業加大研究開發、技術改造、技術引進投入力度,建立人才培養與引進機制,構建企業與科研院所、高校合作模式,提升紡織企業核心競爭力;二要在提高產品質量、技術檔次、售后服務和品牌上下功夫,提高紡織業總體競爭能力。
(二)以大中型骨干企業為依托,合理規劃,統籌布局,形成有特色的區域塊狀經濟。全省大中型紡織企業數量雖然只占規模以上紡織企業的十分之一,但經濟總量要占三分之一以上。因此,要以大中型企業為核心,建立與之相互分工、協作、配套的小型企業層,帶動小型企業共同發展。當前,浙江省已形成區域塊狀經濟的雛形,如杭嘉湖絲綢(或浙江絲綢)、嵊州領帶、紹(興)蕭(山)桐(鄉)化纖、紹興面料、海寧經編、余杭裝飾布、象山針織、大唐襪子、秀州織造、濮院羊毛衫等。各地應因地制宜,更好地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形成不同的區域塊狀經濟,在全省形成專業分工、相互配套、優勢互補的新格局。
(三)加快信息化建設步伐,構建信息平臺,推廣電子商務,為企業提供信息服務。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和中國紡織信息中心已議定將服務全國企業信息化的“中國紡織服裝商貿信息中心”建在杭州,這對于促進浙江省紡織業發展具有重要促進作用。浙江省要充分發揮紡織行業主管部門、行業協會、重點骨干企業及信息部門的作用,搞好浙江省區域信息服務支持平臺及網站建設,為企業提供快捷、準確、便利的信息服務;同時,大力推廣電子商務,通過網上交易、在線支付等手段,提高企業管理水平和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