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政府:紡織服裝產業調整振興三年行動計劃一
各區、縣(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門、各直屬單位:
《杭州市紡織服裝產業調整振興三年行動計劃(2009-2011)》已經市政府同意。
杭州市紡織服裝產業調整振興三年行動計劃
為積極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對紡織服裝產業的沖擊,加快推進我市紡織服裝產業振興和轉型升級,保持紡織服裝產業持續健康發展,根據國家、省、市相關產業政策的規定,特制定本行動計劃。
一、行動基礎
(一)產業現狀特點。
我市紡織服裝產業以棉紡、絲綢、化纖、織造、印染、服裝、家紡等行業為主,在絲綢、女裝、化纖、針織、印染、家紡等領域已形成較大的影響力和較強的競爭力,是我市工業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產業和民生工業。2008年我市紡織服裝行業規模以上企業達到2210家,全年實現工業銷售產值1782.2億元,實現利潤總額76.69億元,分別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銷售產值和利潤總額的19.1%和10.4%;實現出口交貨值406.71億元,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產品出口交貨值的22.6%。全行業吸納就業人數達到32.8萬人,是我市就業人數最多的行業。
龍頭企業和產品競爭優勢明顯。我市紡織服裝企業競爭實力不斷提升,涌現出達利(中國)、凱喜雅、江南布衣、漢帛、恒逸、航民、富麗達等國內龍頭骨干企業,并形成了名牌產品梯隊格局。截至2008年年底,擁有中國馳名商標4件、中國名牌10個、浙江名牌29個。在化纖領域,浙江恒逸集團有限公司名列中國化纖制造業首位,在化纖行業中具有較強的影響力。此外,浙江榮盛控股有限公司、浙江翔盛集團有限公司等在主營業務收入、實現利潤方面也均位于紡織行業的前列。
產業集群競爭力不斷提升。我市紡織服裝產業已形成化纖、家紡、繭絲綢、針織、女裝等特色明顯的紡織服裝產業集群。余杭家紡集群內集聚了規模以上家紡企業394家;蕭山化纖集群內集聚了全國化纖行業銷售收入前30位企業中的8家企業,成為國內乃至國際最重要的化纖產業基地之一;桐廬橫村鎮的針織產業形成較大規模,被中國紡織工業協會授予“中國針織名鎮”稱號。此外,蕭山女裝產業園、余杭女裝產業集群、江干女裝產業園也已形成一定規模,集聚效應不斷顯現,行業知名度不斷提升。
{page_break}
節能減排和清潔生產國內領先。我市有多家企業投身于紡織服裝行業節能減排和清潔生產技術的開發與應用,其中部分技術已處于國內領先水平。浙江華欣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研制的彩色滌綸纖維及有色面料著色新工藝,實現了化纖紡織品色彩廢水的零排放;達利(中國)有限公司建設了亞洲最大、世界第二大規模的太陽能集熱系統,為印染加工提供大量的熱水,大幅度降低了印染加工企業的能源成本和消耗,減少了有害氣體排放。
(二)存在問題。
無序競爭導致發展受制。紡織服裝行業內的眾多企業知識產權保護意識淡薄,簡單模仿抄襲行為較為普遍,企業產品同質化惡性競爭現象較為嚴重,制約了紡織行業的有序、健康發展,也對提升企業品牌、擴大行業品牌影響力產生了不良影響。
企業轉型面臨諸多制約。紡織服裝企業所面臨的資金短缺、人才缺乏、發展環境制約等不利因素逐漸增多,加之宏觀經濟政策不斷調整、經濟運行形勢仍不明朗,使得紡織服裝企業尤其是中小型民營紡織服裝企業業主改革創新的信心不足,企業家信心指數下降,企業家投資意愿不強,行業內觀望氣氛較為濃郁。
技術創新投入兩極分化。行業龍頭企業注重自主創新和知識產權保護,已建立起較為完善的技術創新體系,每年都投入巨資用于設備更新、工藝改進、新產品開發以及人才的引進和培養;而中小企業只能通過簡單模仿來搶占市場、獲取利潤,且知識產權保護意識較為淡薄。
自主品牌附加值相對較低。外銷紡織服裝企業中知名度高的紡織服裝名牌屈指可數,尚無國際知名品牌。內銷紡織服裝企業較為注重品牌建設,但目前大多處于中檔水平,消費者品牌認同度仍不高,較難進入國內高檔商場,品牌附加值相對較低。
二、行動背景
(一)宏觀經濟政策積極調整,為產業振興創造機遇。
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嚴峻形勢,中央果斷地對宏觀經濟政策作出重大調整,及時出臺了“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的十項措施”、“促進輕紡工業健康發展的六項政策措施”以及《紡織工業調整振興規劃》等,為擴大紡織品內銷市場、提振企業信心、引導企業加快轉型升級創造了有利條件。
(二)金融危機導致形勢惡化,為產業振興帶來壓力。
不斷向縱深蔓延的國際金融危機導致歐美等國失業率逐步攀升,消費需求不斷減少。在外部需求萎縮和出口貿易受阻的巨大壓力下,出口依存度較高的紡織服裝產業首當其沖,企業出口增長逐漸放緩,效益不斷下降。振興我市紡織服裝產業刻不容緩。
(三)產業自身要求轉型升級,為產業振興提供動力。
當前紡織服裝行業陷入的困境是同質化產能嚴重過剩的必然結果,是產業轉型升級過程中不可避免的“陣痛”,金融危機促使其提前到來且變得更為猛烈。當前,破解紡織服裝產業困局的有效途徑是堅定不移地加快轉型升級,淘汰落后產能,加快技術進步和新產品開發步伐,不斷開拓新的市場,提高科技貢獻率、品牌貢獻率和產品附加值。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