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也要互聯網?絲綢之路從杭州開始
說起絲綢,很多人腦海里會浮現出2008年奧運會上的禮服“青花瓷”和“粉紅”系列。再不然,就是世博會首日演練上民營館禮儀小姐的禮服,白底藍花,優雅而又絢麗。
或者,去過世博會的還會想起《上海世博會參展國與地區政要金石印像》絲綢印譜……
原來絲綢除了做旗袍、絲巾之外,還能做這么多大放異彩的產品。
成就以上這些美麗的,是萬事利集團。一個夏日的午后,萬事利集團總裁李建華接受了本報記者的專訪。
“把產品特點和消費特點想透了,商業模式就出來了”
在萬事利的產品展廳里,除了“青花瓷”、“粉紅”,世博會民營館禮儀小姐的禮服,世博會上的絲綢印譜……記者還看到很多絲綢做的書冊、字畫、地圖、雙面掛歷。
萬事利是將絲綢作為一種文化產品在做。為什么是文化產品?李建華說,“我研究了很多年的絲綢了,細到絲綢是由哪些分子構成的,對絲綢的優點、缺點都非常了解。比如,絲綢的顏色很鮮艷,別的化纖沒有這樣鮮艷的顏色,因為絲是蠶寶寶吐出來的,力氣大和力氣小的時候吐出來的絲都是不一樣的,絲綢的密度也是不同的,所以顏色特別漂亮。再來,絲綢是纖維中的皇后,絲綢和皮膚的結構是最接近的,所以穿起來特別舒服。但是,絲綢也有缺點,容易皺,洗滌起來也要很小心。”
對絲綢,李建華想了很多,“如果只把絲綢當紡織品做,只能讓絲綢的路越走越窄,現在的小姑娘,誰還會穿絲綢啊?”但倘若能揚長避短,絲綢將會發揚光大。聯想到絲綢是中國幾千年來歷史文化的產品,說起中國都能想到絲綢,于是,萬事利開始開發絲綢的書畫制品。
“書畫都不需要洗,所以也不會皺了。而且,在我們眼里,絲綢也是一種媒體,印上長城代表中國,印上西湖代表杭州。”
2001年,香港《文匯報》絲綢珍藏版在萬事利印制成功,被列入世界吉尼斯紀錄,并被中國絲綢博物館和香港歷史博物院收藏。之后,萬事利又印制了絲綢《孫子兵法》,2005年作為禮物送給了老布什。
兩次嘗試,讓李建華肯定做絲綢文化用品一定有市場,萬事利為絲綢轉了型,把生產型絲綢做成服務性絲綢。“做一個產品,把產品特點和消費特點想透了,商業模式就出來了。”
萬事利這幾年開發出絲綢版《道德經》、《論語》等,將名著與絲綢相融合,古今文化相映生輝,成為文化的載體;與很多知名書畫家合作,將其作品融入產品設計中,又成為藝術的載體;針對不同的城市或企事業客戶定制的特殊禮品,如為北京開發的故宮絲綢卷軸畫、“燕京八景”,為上海塑造的“上海八景”、“海上夢尋”等等,還使絲綢成為公共關系和城市歷史文化的載體。
“只有和互聯網結合才有前途,我們做絲綢的也不例外”
萬事利將絲綢做成現在的模式,和李建華對“絲綢之路”的認識也有很大關系。李建華說:“如果說3000年前,古人用木船從泉州出發,開創第一條絲綢之路時,杭州還在沉睡;如果說2000年前,張騫用駱駝從西安出發,探尋第二條絲綢之路時,杭州沒有聽到遙遠的駝鈴聲;那么今天,我想說,即將用網絡聯通的第三條絲綢之路,起點一定在杭州。”
這個說法很新鮮,但是,何謂“第三條絲綢之路”?李建華的答案是,空中絲綢之路,互聯網。
絲綢也要互聯網?李建華的答案很肯定,“‘90后’的人,所有生活、消費都和互聯網有關。所有東西,只有和互聯網結合才有前途,我們做絲綢的也不例外。”
李建華認為,“后工業化時代”的主要特征是大規模定制。即通過一個共同的網絡平臺,更便宜、更快捷地提供個性化生產服務,用低成本的方法,實現多品種、少批量;用大規模生產的成本和速度,為客戶定制加工特定產品。但是,這種大規模定制面臨三個難題,一是全球化的銷售平臺,二是龐大的設計隊伍,三是低成本的單件產品生產技術。
互聯網革命,為大規模定制解決了前面兩個難題。網絡對我們的影響,遠不止是銷售平臺這么簡單。網絡是雙向的互動,可以為企業銷售產品,也可以集聚資源。借助網絡,萬事利組建了一支龐大的虛擬設計隊伍,分布在世界各地的設計人員可以很快根據客戶的需要提供設計方案。
還有一個難點是低成本的單件產品生產技術,這是真正制約企業跨入“后工業時代”進行大規模定制生產的原因。萬事利已經解決了這一技術難題,他們自主研發的高色牢度、高逼真、零污染的電腦印花技術將生產時間從1個月縮短到1天,完全可以做到快速、單件定制生產。
萬事利集團早已進軍B2B,而且做得很成功,今年下半年,將進軍B2C。
“捏緊一個拳頭才能更有力,絲綢才是萬事利的根”
本世紀初,萬事利也曾經有過多元化的時代,把觸角伸向了各個行業。但是,李建華總覺得迷茫,做那么多有意義嗎?2005年,他毅然對萬事利實行了“瘦身計劃”,收縮了很多產業。很多人不理解,做得好好的,為什么要停掉呢?
李建華的想法很簡單,“沒有絲綢的杭州能算是杭州嗎?沒有絲綢的萬事利能算是萬事利嗎?而且,萬事利做別的行業未必能做強做大,捏緊一個拳頭才能更有力,絲綢才是萬事利的根。”
事實證明,這一次的“瘦身行動”相當成功,在2008年金融危機來的時候,倒下的大半是紡織企業,而且都是擴張過度的企業。萬事利的銷售額卻不降反增。
在李建華看來,一個企業要做好,用感情來做事很重要。“絲綢行業其實有過很困難的時候,但萬事利都沒有放棄過……萬事利對絲綢的感情是一般企業所無法理解的。萬事利在筧橋起步,筧橋以前叫繭橋,這是世世代代做繭子的地方,底蘊很深厚。”
其實,不僅是萬事利,李建華對絲綢的感情也很深厚,從1980年到蘇州絲綢工學院就讀到現在,他已經和絲綢打了30年交道。“企業要做久,還是要有感情,用心做事,才能把事做好,把它(企業)當做賺錢的工具,是做不久的。”
“網絡時代,媒體的重要性和財務、人力資源其實是一樣的”{page_break}
萬事利的廣告不多,但每一次的亮相都會在大家心里留下深刻的印象。2008年奧運會上讓人驚艷的“青花瓷”禮服,讓萬事利的名字傳遍了全國。而世博會上的絲綢印譜,是在世界范圍內第一次把同一個產品送給在任的109個國家元首,這把萬事利推到了世界品牌的位置。
說起這個,李建華笑了,“可能是平臺選得好吧,現在的經濟是一個智慧型的經濟,現在企業的宣傳也不是老樣子了,一個副總、一個辦公室主任來負責,下面一個科員具體辦事。而是要充分利用媒體,要充分理解策劃宣傳在企業發展中的重要性,特別是網絡時代,媒體的重要性和財務、人力資源其實是一樣的。”
除了宣傳,李建華還很重視學習。除了自己學習,他也很看重讓員工學習新的知識。“從萬事利出去的人,工資都會翻一倍,這才是真正成功。那么,要怎么把他留下呢?就是不斷讓他學到新的東西,這是真正的好。員工也是客戶,企業也要服務好他們。”
“《阿凡達》為什么那么有名?
未來趨勢一定是3D、4D照片”
萬事利的產品展廳里,除了大量的絲綢制品,還有一樣東西很吸引人,那就是3D照片。
它們很特別,一種是全立體的,還有一種是會“動”的,人走到哪兒,照片人物的眼神就跟到哪兒。說實話,記者第一次看到這樣的3D照片,這樣的“D”糅合了立體和動畫兩種元素。
這是李建華兩年前去法國參觀時得到的靈感。當時,這個技術是法國一家公司用在醫學上的,李建華一看到照片,就突發奇想——能不能開發3D照片?
李建華說:“做企業要能看到大的趨勢,把握好方向性的東西,這樣才能站得高、看得遠。《阿凡達》為什么那么有名?就是因為未來的趨勢一定是3D照片、4D照片。”
記者了解到,萬事利的3D照片面世甚至比《阿凡達》電影更早。雖然李建華很謙虛地說,“是《阿凡達》更早,他們早在10年前就開始做3D了”。
李建華告訴記者,這種照片的接受度很高,他們做的調查顯示80%的消費者都有興趣,拍過的人也都很喜歡。萬事利預備今年秋天在影樓大批量推出,讓婚紗照也3D。除了婚紗照,還可以用在廣告、媒體上。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