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石獅服企亟待“做優”
“當前,市場優勢資源正向有核心競爭力、有渠道、有品牌的企業匯聚,有限的十二五”期間將更加突出。”近日,中國紡織工業協會有關領導這樣指出。
值得警醒的是:石獅服裝企業目前在“個頭”、綜合實力和品牌影響力等方面,都尚未達到“優勢企業”水平,而在“十二五”石獅的紡織服裝業仍是支撐國民經濟的重中之重。因而未來幾年,作為全市主要支柱產業的石獅服裝業能否“做優”,成為了事關全市經濟發展的重要一環。
面對越來越大的發展壓力,記者近日先后采訪了石獅幾位骨干服裝企業老板和市紡織服裝同業公會領導。他們認為,面對諸多事關生存與發展的問題,石獅服裝企業必須盡快形成新的競爭優勢。
咄咄逼人 國內外同行“長”勢迅猛
近日,幾則消息再度引起了石獅不少服裝企業的關注:前10個月越南出口比增30%以上;菲律賓10月份服裝出口增長27%。值得倍加關注的是,菲律賓服裝出口除新加坡、日本、美國等國之外,還有不少出口中國內地和香港地區。也就是說,韓國近日20余家企業到武漢等中原地區與商場和代理商見面,銷售“利刃”直逼中國市場。
也就在今年,四川的德陽服裝業,前10個月國內外市場銷量同比增長了35%;而在江西利州區,前期供地2600畝建設的紡織服裝科技園已近尾聲,規劃5年內將實現產值100億元。
這一組信息,向石獅服裝業傳遞一個強烈的信號,東盟等國的服裝發展勢頭很強,不僅在國外市場以更大的資源優勢與中國出口“搶飯吃”,而且正在對中國市場形成威脅。而國內中西部地區服裝產業的迅速崛起,以及江浙、廣東一帶的服裝基地優勢更強,對石獅等閩南服裝業形成前所未有的壓力和挑戰。
幾家骨干服裝企業老板認為,石獅服裝企業目前唯一能與別的服裝集群相比的是產業鏈優勢,但是隨著沿海紡織服裝加快向中西部地區的梯度轉移,以及“全國高速路網”和“大物流”的日趨形成,這一優勢也將不成其為優勢。顯然,在未來幾年,石獅服裝企業若再依靠產業鏈優勢與他人“拼價格”或“以量取勝”,都將很難生存。因為,無論是用工還是用地,中西部地區和東盟各國都比我們更有優勢。幾位副會長認為,石獅服裝業若要“守業”并得到持續發展,必須盡快形成新優勢,培養一批能與他人抗衡的“優勢企業。”
政企合力 力促形成“優勢企業”
石獅“企業老是長不大”、“品牌老是做不響”等等問題已是眾人皆知,其原因值得研究和深思,關鍵是怎樣破解。
經過20多年的發展,江浙、廣東等省的一批服裝企業沖到了前面,隔壁的晉江也成長了一批在全國有較大影響力的服裝品牌。值得注意的是,晉江的服裝品牌不僅僅是塊“牌子”,而是在企業規模和綜合實力上實實在在的“優勢”。回過頭來看石獅,近年來不管工商認證還是司法認證的“中國馳名商標”的牌子不少,還有幾塊“中國名牌”,但是拿到這些“金字招牌”的企業,無論企業實力還是品牌影響力大都不能與晉江的“優勢企業”相比。
市紡織服裝同業公會有關負責人認為,石獅服裝企業應扭轉發展思路,不再“為虛名而創牌”和“走捷徑創牌”,而應更多地注重綜合實力和品牌真正的市場影響力的提升。政府在鼓勵和扶持企業創牌的同時,更應注重推動企業綜合水平的提升,出臺相應措施“培植優勢企業”。晉江近年來推出了幾個規模較大的“優勢企業”和影響力強的品牌,他們的成長過程值得石獅政企借鑒。
談到“十二五”的發展,幾家服企負責人認為,石獅服裝業目前可謂發展到了“一個層面的臨界點”,迫切需要轉向新的“更高層面”,需要有力地推動。昆山紡織服裝業的快速提升,并能成為與其他幾個新興產業并駕齊驅的支柱產業,重要的一點就是,政府部門對于紡織服裝企業沒有聽任其自由發展,而是在對企業進行了認真梳理的基礎上,搭建有效平臺并施以有力措施扶持,直接在企業升級換代、品牌創新、產品研發、信息獲取、融資服務等方面提供有用的服務。同時對于劣勢企業進行調控,促使一些發展必具的資源要素向“培植對象”傾斜,推動一批“優勢企業”的形成。
他們希望石獅有關部門能借鑒昆山的經驗,施以有形之手推動石獅服裝業盡快“做優”。
挑選“好苗”重點培植
都知道石獅的服裝品牌影響力比晉江差了不少,但是如何把品牌打響?幾家骨干企業老板認為, 20多年來,石獅企業創造過不少品牌,但大都沒有打響,有的雖然也曾紅極一時,但不久就被外地一些“更響”的品牌蓋住了。現在無論是“打響品牌”還是“創新品牌”,其難度將會更大,需要更大的資金和人才投入。蓋奇的王衍筑認為,石獅服裝企業必須加大投入,一方面積極與時尚創意產業結合,靠文化創意提升品牌、重塑品牌,另一方面及時采用新型科研成果和技術,靠核心技術增強企業和品牌的核心競爭力。
據了解,石獅紡織服裝業絕大多數是中小企業,若沒有相當的資金作后盾必然會因底氣不足而半途而廢。因而培植名牌僅靠企業的力量不夠,雖然企業是經濟活動的主導,但是仍離不開政府的培育和有關部門的支持。一些企業建議政府有關部門搭建操作型的“名牌培植平臺”,切實加大對服裝品牌的培植力度,把培植龍頭企業與培育名牌一起抓,從骨干企業中梳理出具有較大市場前景和發展潛力的品牌,形成“品牌梯隊”分別給予有效培植。缺人才就幫助企業解決人才問題;缺資金就協調銀行給予信貸支持。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