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工難難倒了重多中小型企業
近期,用工問題在業界熱議,“難”與“不難”眾說紛紜。當下紡織工人的工資水平到底如何,企業缺工程度有多嚴重,“難”與“不難”背后的原因何在?
為此展開抽樣調查,對部分企業勞動力情況進行了解。通過調查發現,盡管具體情況各不相同,但用工緊張和用工成本上漲是企業面臨的共同問題。
招和留的雙重考慮
在工種相同的情況下,珠三角、長三角一帶的企業開出的薪水普遍高于其他地區,但流動性也相對較大。珠三角一帶服裝企業給車版工開出的月薪普遍高于2000元,熟練技工的工資高達四五千元。記者向廣州一家小型民營服裝企業詢問用工情況時,企業負責人稱樣衣工月收入大約在2000~4000元之間,按計件方式結算。談到其他待遇時,他表示這種高薪工人只是臨時使用,4月份就不需要了,所以不提供保險和住宿等。有業內人士分析,這種企業招工只是為了應付眼下的急單或大單,賺取眼前利潤,并沒有長期留人的打算,但是卻在一定程度上抬高了用工價格。
在產業集聚地,這樣的小型企業普遍采用類似的用工方式,接到訂單后,高價招聘熟練工,訂單完成后便一拍兩散。從社會責任角度看,企業逃避了應盡義務;從生產角度看,這種做法往往難以保證工人的操作水平,進而影響到產品質量和企業信譽。但是從企業角度看,受原材料上漲、人民幣升值等因素的影響,中小企業成本快速上漲、利潤卻極為有限,缺乏固定的訂單和維持長期發展的資金,招而不留實屬無奈之舉。
湖北襄陽一家大型紡織企業的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雖然企業工人沒有飽和,但今年招工情況好于往年。企業為固定工人上繳五險一金,提供工作餐和住宿,解決了農民工的后顧之憂。現在,企業的擋車工月收入大約1600元,熟練工的月收入能達到2000多元。2010年平均工資比2009年上浮了十幾個百分點,預計今年的平均工資將繼續上浮10%以上。企業目前的苦惱是原材料價格的上漲難以傳遞到終端,企業利潤不斷受到擠壓,“說起來十幾億元的年產值,扣除各種成本,實際利潤不過幾千萬元,能用于技術研發的資金極為有限”。
這樣的大型企業生產條件較好,設備較先進,一些工人把這里當成了培訓處,技術熟練以后就到沿海發達地區去賺取高工資。所以,盡管企業已經為工人提供了不少福利待遇,還是要絞盡腦汁留人。山東德州一家大型紡織企業工人的平均工資在1300元左右,工資成本占總成本的比重達到9.2%。為了留人,公司幾乎做到了無微不至。在工作方面,大力樹立各類標兵、先進人物;冠名表彰兩項職工創新成果,每人一次性發給2000元獎金;評選“十大杰出青年”。在生活方面,堅持每年為在職及退休職工免費進行體檢,幫助解決職工子女入學難問題;完善餐廳和宿舍的娛樂設施,為運轉班職工每人每月發放就餐補貼50元;高溫高濕季節為一線員工發放雪糕和綠豆湯;職工免費帶薪到北戴河休養……2010年,公司工人收入較上年增長超過20%,可用工依然緊張。
賺取眼前利潤還是保持可持續發展,既是企業面對的選擇,也是工人應該好好考慮的問題。
得與失之間的心理平衡
在受訪企業中,河南新野某大型紡織企業的用工情況最為樂觀——在崗工人比重占所需工人的90%。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在完成既定工作量的情況下,公司的普通細紗擋車工月薪在一千五六百元左右,這個價錢在當地能維持較好的生活水平,卻仍然缺乏吸引力。前不久,富士康公司在河南大量招工的舉動對附近紡織企業形成了一定的威脅,但受行業利潤所限,當地紡織企業也只能干瞪眼,很難拿出能與之匹敵的待遇。{page_break}
有著多年歷史的河北某紡織企業用工情況比較緊張,在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即便是企業內部同一工種,收入差別也不小。受效益影響,在企業的眾多分工中,硬件設施較好的新工廠工人收入比設施較差的老廠工人略高。據了解,為了更好地解決用工緊張問題,企業對工資計算方式不斷細分。目前,該企業正在試行不同時段不同價格等方式,提高中班和夜班工人的收入水平。同工種工人的月收入從900元到2000多元不等,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能者多勞多得。
說起招工問題,企業負責人給記者上了一堂“地理課”。受地域限制,河北一帶的紡織企業既享受不到東部地區的優惠待遇,又享受不到中部地區的優惠待遇,就像在夾縫中生存。同時,由于地處省會城市,城中村的改造使得周邊農民一家擁有好幾套住房,當上了房東,沒幾個人愿意為了一千多元的收入辛苦工作。連最有可能的周邊農民都難以招到,就別提其他省份的農民工了。現在,這家企業一邊將廠房遷到農村地帶,一邊實驗性地改革工資體系,繼續在夾縫中尋找生存之路,在辛苦生存中謀劃發展策略。
作為農民工輸出大省,安徽安慶地區某知名紡織企業目前的用工飽和度維持在85%左右,春節前后和農忙時節缺工一直是企業的苦惱。多年來,企業人力資源部門已經摸透了規律,針對工人流動性強的時節安排了多種形式的補貼和福利待遇,卻還是無法徹底解決這個難題。所幸,招工問題年年有,對策卻是日新月異,企業在摸爬滾打中不斷積累經驗,完善應對策略。
記者在調查中還了解到了一個現實問題:對于致力于實現長期健康發展的企業而言,他們不能像小企業那樣靈活變化,為眼前利潤設置高額工資,只能謀求細水長流。但是,不少農民工出來打工就是為了趁年輕賺些錢。為了學技術,他們需要到有一定規模的企業工作,卻沒有留下的打算。有一定規模的企業需要固定的有經驗的工人,卻難以滿足農民工迅速致富的愿望。小企業不能提供完善的保險和技術培訓,沒有人才發展空間,若要發展必然要向大中型企業的薪酬體系學習。勞動力供需雙方的客觀條件和心理訴求間存在著現實差距。這一現象背后的深層原因,以及矛盾的解決之道,則需要社會多方的努力探索。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