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服業:社會責任要集各方之力共同推進
在2011中國紡織服裝行業社會責任年會上,中國紡織行業協會副會長孫瑞哲發表了主題演講。他主要圍繞中國紡織行業社會責任報告發布工作,分享了自己在率領團隊開展行業及企業社會責任建設工作中的體會和感受。
“慢周期”與“快時尚”產業鏈不同點的不同模式
孫瑞哲用“慢周期”和“快時尚”來概括中國紡織產業鏈中上下游產品的特點。他說,紡織工業是各個領域中產業鏈較長,同時又屬垂直產業鏈體系的行業,產業鏈各環節環環相扣,產業鏈不同端有不同特色,用一句話來描述,可以稱為上游慢周期、下游快時尚。這樣一來就形成了產業鏈不同端點不同的運營模式。
產業上游一定要針對正常的生產周期建立庫存,上游是一種庫存式、計劃式的生產模式,要通過庫存來形成整個生產能力運營。而下游,特別是服裝領域,要針對市場迅速做出反應,這是基于一種訂單式的設計模式。
根據行業運行的規律,“十二五”期間,紡織要從規模經濟向價值經濟轉型。雖然運營模式不同,具體需求不同,但核心價值觀和總體運營規律是一致的。
信息披露透明企業責任意識提升明顯
在工作規劃中,孫瑞哲提到第一個主題詞是透明。
所謂透明,不僅是將企業相關財務信息披露出去,更多是要建立社會信用,讓別人尊重。今天發布報告的16家企業,很多是紡織行業500強企業和上市公司。他們在社會責任建設、在信息披露方面都走在了前面。
這些年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在引導全行業形成良好社會責任信息披露氛圍方面做了很多工作。首先,發布社會責任發展綱要的企業都遵守了《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社會責任報告綱要》。這個綱要一共有201個指標,每一個指標定義和評估指引都有專門的指導性文件。其次,為了提升企業發布報告的權威性和公正性,協會也出臺了驗證準則,請第三方公眾機構來進行驗證。另外,協會還將行業企業社會責任工作放在整個社會的大背景下來做。
紡織行業1~6月發布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的44家企業中,行業500強企業、上市公司占60%。其中占總數41%的非上市公司是主動披露企業的社會責任信息的,這說明行業誠信之風正在逐步得到落實。占總數42%的非行業500強企業也發布了社會責任報告,說明“社會責任競爭力”也開始得到重視。
今后,希望社會責任管理融入到品牌和供應鏈管理上來,特別是“十二五”期間,要在加強品牌建設方面得到進一步落實。
合作形成合力分享經驗整合資源
透明之外,孫瑞哲還提到了合作這一主題詞:社會責任建設不僅是政府和行業組織的事,還應通過合作形成一種合力,通過經驗分享少走彎路,同時通過體系融合使得社會責任的各項審核成本等壓力進一步降低。在這方面,中國紡織工業協會也跟聯合國相關機構、國內外相關部門、一些兄弟單位和社會團體及名牌企業進行了合作。此外,也受到聯合國全球契約的邀請參與一些相關文件制定和修訂工作;參加了全球契約10周年慶典及全球契約領導人峰會;參加了全球契約中日韓會議等等。在國內,也參加了中國參與對外承包工程等規劃工作,同時也在工業和信息化部的支持下,將CSC標準向其他領域延伸,協會已經與電子標準化協會合作,將紡織行業的經驗移植到電子行業,他們計劃產生CSC9000E。協會去年跟歐洲工業協會合作組織了一個聯合培訓,2010年跟BSCI共同培訓200多家企業,很多企業管理者都參加了培訓。
另外是體系融合。SA8000跟BSCI已經在這方面率先開始工作,中國紡織工業協會2007年開始和BSCI共同謀求體系間的兼容問題。通過展開聯合培訓,對于紡織行業的社會責任體系展開交叉評估,下一步將在體系融合方面進行更實際、更深層次的探究。
優化結構讓體系建設更完善
孫瑞哲提到的第三個關鍵詞是優化:協會已經進行了一系列相關的專題培訓,征集了一些節能減排的相關優秀方案。和諧勞動關系方案中,針對近年來沿海地區的用工荒問題、新形勢下的勞資關系等方面,截止到去年年底,共有2萬多人接受了相關培訓,有3000人次的企業管理者參加了培訓。去年,協會還開展了“落實責任,你我同行”行業綠色技能績效評價活動。在6個地區中,最后入圍的23項相關技能,都是來自第一線員工的創造。
下一步將在五個方面繼續開展工作:CSC9000T體系建設;社會責任報告發布;在行業內系統化推廣社會責任建設經驗;在節能減排方面結合經驗進行探討;在供應鏈層面探討社會責任體系合作。
希望到2015年,行業內CSC體系執行與社會責任報告發布企業要占到紡織服裝企業的50%。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將聯合各方力量一同推進。在行業協會的直接參與和指導下,希望至少有50%的上市公司、25%的行業500強企業能夠進行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的發布;另外,也希望使行業內出口企業在社會責任審核方面成本降低一半;此外,到2015年,希望為整個行業培養社會管理人才3萬人以上,讓社會責任工作在企業當中得以順利進行。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