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體育用品集體進入休整期
今年上半年,六家在香港上市的中國本土體育用品企業沒有一家的營收增長能夠突破30%。
8月,運動品牌李寧等六家體育用品企業公布了各自的最新“成績”,安踏營業額增幅最高,同比增長28.9%;中國動向收入不增反減,同比減少45.1%,在收入增幅榜上墊底。
中國體育用品市場從2004年以來平均增長30%的高速增長期已進入尾聲,一線城市甚至出現飽和的跡象,全行業的整合大幕正徐徐拉開。
幸福的理由只有一個,而不幸的原因有時也是相同的。李寧和中國動向是兩家發展歷史上頗有淵源的公司,今日的中國動向董事長陳義紅曾經是李寧公司的CEO,今年上半年,李寧公司和中國動向同時遭受存貨的折磨,由于存貨以及其他因素的影響,李寧公司收入同比減少4.8%,中國動向收入則大幅跳水45.1%。
不只是李寧和中國動向面臨存貨問題。今年上半年,特步的存貨金額為8.87億元,去年同期為4.63萬元,增幅約為92%,其中成品一項,存貨金額達到4.74億元,與去年上半年的0.84億元相比,前者是后者的5.64倍。
據了解,自2008年以來,包括棉價、勞動力成本等持續大幅上漲,本土體育用品企業紛紛提高出廠價格應對成本壓力,在漲價的累積效應作用下,本土運動品牌與耐克、阿迪達斯等跨國運動品牌在價格上越來越接近,而就在此時,耐克、阿迪達斯在本土運動品牌占據優勢的二、三線城市投放價格相對較低的產品或者子品牌產品,使本土運動用品的性價比優勢進一步喪失,一些消費者轉而投向跨國運動品牌的懷抱,這是本土品牌存貨問題產生的大背景。
一位運動用品企業的高管說,中國市場分化極其嚴重,東部沿海是發達國家的消費水平,西部一些地區可能只比非洲好一點,往內地走的發展空間仍然很大。跨國品牌在“搞定”大城市后,對中小城市的胃口也越來越大,阿迪達斯已宣布未來3年要在中國新開2500家門店,多數將布設在中國的三、四線城市,本土品牌無處可躲,當與耐克、阿迪達斯短兵相接時,行業整合將不可避免。
與企業間的整合相比,企業內部的整合可能來得更加迅速。對于這種整合的必要性,一位服裝行業的大腕說道:“在一些核心商業圈的一條馬路上,同一品牌的銷售門店最多可能有7~8家,實際上留下1家就夠了。”
市場分析人士馬崗統計,從2006年到2009年,李寧的門店數從4297家增加到7249家,凈增加2952家,安踏的門店數亦凈增加2483家,門店數的大量增加支撐了本土體育用品企業業績高速成長。
然而,“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業內人士指出,幾乎所有國內運動品牌都選擇連鎖加盟的方式來增加新門店,與自營門店相比,連鎖加盟不需要品牌企業自己投入資金、人員,成本較低,而且品牌企業還可以當甩手掌柜。在運動品牌企業創立初期,連鎖加盟可以幫助企業迅速做大,但到一定階段后,由于加盟商和品牌企業往往不是一條心,就會出現加盟商開黑店、賣假貨、存貨等現象,開店給品牌企業帶來的邊際效益逐漸遞減,企業的增長空間將越來越窄。
對于這種增長模式,服裝行業人士評價道:“最大副作用就是每年開訂貨會時,品牌企業常被經銷商綁架,經銷商討價還價,渠道在經銷商手里,主動權因此也在他們手里。在這個問題上,李寧公司很可惜, 2004年在香港上市后,如果當時一開始就大量開設直營店,今天的業績表現將會有很大不同。”
截至今年6月30日,李寧公司已經對經銷商開設的256家門店進行整合,到今年年底,整合的經銷商門店總數將達到400家;而中國動向也宣布,將在大城市的黃金地帶開設自有零售門店,提升銷售表現。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