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十一數據狂歡下的幾個細節
去年24小時內的銷售額,達到191億元;15個小時內,包裹數超過去年24小時總量。
數據狂歡的大背景下,有幾個細節反映了購物者、商家的心態的變化。
第一細節與最初三年雙十一(指2009年、2010年、2010年)購物節相比,消費購物高峰發生了變化。最初三年,高峰出現在購物節后半時段,特別是11月11日晚上8:00之后,11日凌晨0點至凌晨兩點即購物節剛剛開始的時候,下單量并不高;從去年開始,也即是2012年雙十一開始,高峰恰好相反:最高峰出現在購物節剛剛開始的時候,然后逐步趨于平緩。
今年雙十一開始時,每分鐘銷售額超過1億元,至11日下午,每分鐘銷售額在1600萬至2000萬之間,約為高峰期的1/5至1/8。
另一個變化則是,從去年雙十一開始,消費者提前將欲購買的商品放入購物車之中。一個極端的例子是去年的一位記者朋友,放入購物車商品超過6萬元,最終成功搶購8000元的物品。2009年至2011年,雙十一大多購物者并不將商品提前放入購物車,而是購買時才選擇商品。
與兩年前相比,消費者越來越重視雙十一,越來越期待,雙十一真正成為全民參與的購物狂歡節。在這樣的背景下,消費者越來越沖動,非理性消費越來越多。全民參與正通過網購者之間的頻繁互動讓這種沖動愈來愈強烈:當身邊所有人都在參與雙十一搶購的時候,沒有人愿意“out”。
商家的態度也在變化。2009年,淘寶舉行“雙十一”的時候,商家很少愿意參與,原因很簡單,很多商品折扣很低,賣得多虧得多。第一年只有27家商家參加,交易額為5200萬元,2010年為13.6億、2011年為52億元。
真正的爆發點是2012年,雙十一“天貓+淘寶”的交易額達到191億元。
一位參與了前三年雙十一購物狂歡節的淘寶員工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采訪時說,事情到了2011年,商家的態度開始變化,到2012年,商家的態度則徹底變化,如果此前是可參與也可不參與,現在則必須參與。
原因有二,一是雙十一可以拉高銷售,也可清庫存;二是雙十一具有很好的品牌營銷效果,特別是對于那些排在前十名的廠商,能增加品牌知名度。
大商家都想沖到前面,在競爭心態的推動下,商家的行為也開始變得不理性,在低折扣、交易虧損的情況下,一些廠商還在地鐵、電視、網站等媒體上大量投入廣告。在這樣的情況下,廣告投入越多,虧損越高。
2013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之一羅伯特·席勒在《非理性繁榮》一書中曾講了這樣一個道理:市場往往受情緒驅動,而非價值判斷驅動。情緒相互傳染,會使市場走向越來越偏離價值判斷,也越來越繁榮。
無論席勒對于這一現象的態度如何,一個客觀存在的現實卻是:那些最好的利用了這種情緒的公司,是市場上最成功的公司,因為他們離人最近。
消費者、商家由理性變得越來越不理性,挑動情緒的阿里集團則一直理性:既可以打擊京東、蘇寧、國美等各式競爭對手,還能大把大把地賺錢。
對于天貓來說,雙十一是一場只賺不賠的狂歡:即使商家降價虧錢,天貓作為平臺照樣賺錢,平均傭金為3%(按品類不同,擁金在2%至5%之間),雙十一賣得越多,天貓賺得越多,以交易額300億計,天貓平臺一天入袋9億。
這不是阿里堅持雙十一的最根本原因,最根本的原因是:天貓搞購物狂歡可賺錢,而京東、蘇寧、國美等競爭對手參與雙十一狂歡卻是一杯苦酒:在低折扣的情況下,賣得越多,則虧得越多。
京東、蘇寧、國美等同行為什么參與天貓狂歡?不是想在雙十一購物狂歡節中分一杯羹,而是希望通過合力分流天貓的購物份額,達到阻擊天貓的目的。這一目的至少目前并沒有達到:以銷量計,天貓甩開對手很遠。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