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PK傳統百貨搶占移動終端市場
這里世界服裝鞋帽網的小編給大家介紹的是電商VS傳統百貨:融合之后,搶占移動終端上演。
2009年,淘寶開始在11月11日“光棍節”舉辦促銷活動,最早的出發點只是想做一個屬于淘寶商城的節日,讓大家能夠記住淘寶。因為“雙十一”剛好處于傳統零售業十一黃金周和圣誕促銷季中間,這時也正是人們添置冬裝的時候,結果一發不可收拾……5年后的今天,“雙十一”成為電商消費節的代名詞,不僅天貓、京東、當當等一眾電商大搞促銷,甚至對非網購人群和實體商業也產生了一定影響。
馬云曾表示,“雙十一”不是電商大戰,而是新經濟、新的商業對傳統商業的大戰。2012年的“雙十一”,天貓和淘寶共創造出191億元的總交易額,2013年“雙十一”,這個紀錄被刷新至362億。去年“雙十一”當天,河南人在淘寶和天貓上消費13.6億元,躋身全國第十位。而今年“雙十一”,阿里巴巴天貓的交易額最終鎖定571.12億元,包裹總量2.78億個,移動端占比42.6%,有來自217個國家的用戶交易。
電商剛開始興起的時候,與傳統商業看似是水火不容,輿論也有“電商將迅速取代傳統零售”的論調,幾年過去,電商的發展確實強勁,但傳統商業依舊頑強挺立。在2014年,二者已經開始走向融合,實體商業的電商基因會越來越濃。
對比去年,已經熟悉電商規律、厘清自身優劣勢的傳統百貨業紛紛轉型,與其說是電商逼迫傳統百貨改革,其實是進入瓶頸期的百貨業需要這樣的洗禮。無論商業模式如何風云變幻,技術與商品的不斷發展,對消費需求日益增長的消費者來說都是好事。在體驗消費的時代,貨比三家,多一個選擇就表示多一些生活體驗與精彩。
2014年:電商勢頭依舊猛,百貨業掀改革大潮
2012年,國內的百貨業遭遇了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關店潮,2013年,整個行業的寒潮繼續擴散,諸多傳統百貨開啟了轉型之路。在2013年的中國百貨業績榜中,我省共有4家實體商業入圍。
1.鄭州丹尼斯百貨人民路店:28.6億元,較之2012年的28億元增長了6000萬元,與前兩年相比,增幅放緩;2.鄭州丹尼斯百貨花園路店:16億元,較之2012年的15億元增長了1億元的銷售額;3.鄭州大商新瑪特金博大店:15億元,較之2012年的12億元大幅增長近3億元的銷售額,2014年還根據消費者的需求,不斷拓展體驗業態、開創泛購物中心模式;4.王府井百貨洛陽店:10.7億元,較之2012年的10.21億元,有略微增幅。
然而,這些數據與各大電商在“雙十一”一天創造的區域數據相比便有些遜色,今年注定是國內電商行業在歷史上值得銘記的一年,京東和阿里巴巴先后上市后,國內B2C領域規模前十的企業中已有9家是上市公司(除1號店)。
但把所有困局都歸結于“電商”難免有失客觀,傳統百貨從上世紀90年代的自營自銷到現在的聯營聯銷,已經發展了20年,整個行業的表現是服務水平提高不大、商品雖然豐富但同質化嚴重,品牌不同但品類相似,與其說是電商的沖擊,其實是自身發展到了該改革的時候。
百貨業轉型:自身的創新與突破是關鍵
從馬斯洛原理來看,無論是電子商務還是傳統百貨,主要滿足的都是消費者“買東西”的物質需求。目前看來,傳統百貨除因價格制約受電商分流外,功能業態更豐富、空間體驗感更強、服務完備度更高的“購物中心”也是主要威脅。電商的商品同樣齊全卻更加便宜。隨著體驗經濟時代的到來,購物中心僅用不到5年時間就取代了百貨商場在消費者心中原有的位置。所以,百貨商場的經營者們都在摩拳擦掌,思考著該如何將市場份額搶回來。
丹尼斯百貨有限公司百貨事業處總經理劉永松表示:“這幾年由于雙十一的影響,大家都很關注電商是否會替代傳統的零售業。其實這是不可能的,我們經營百貨的人士會迎合市場的變化,及時調整自己的經營方式,增加一些電商無法取代的業態就能避開電商帶來的影響。中國的百貨業比起日本、歐美來講還有一定的差距,經營百貨應注重商品組合的加強、服務意識的提升及VIP顧客的維系,這樣才能擁有自己的明天?!?/p>
劉永松說:“首先百貨一定要做好商品和服務,商品在百貨里的體現就是品牌,百貨一定要做品類,把同一品類的所有好的品牌都提供給顧客,讓顧客來挑選,這是購物中心所無法比擬的;而且,只有百貨可以做到跟VIP顧客互動。其次,百貨一定要做體驗性,這并不意味著百貨要舍棄商品的本質,只是要壓縮一些受電商影響較大的,如家電、床品類產品,然后去做一些去商品化的、與顧客形成互動的餐飲和休閑等品類。最后,還應利用新媒體加強與顧客的互動,將顧客吸引到店,增強與顧客的溝通和體驗性,吸引更加年輕的客層?!?/p>
百盛商業發展有限公司鄭州分公司總經理陳三強則表示,百貨轉型一是要自持物業,降低租金成本;二是引進自有品牌、自主品牌,實現品牌差異化,擴大利潤空間;三是不斷探索經營模式。
{page_break}
不愿淪為“試衣間”,商場紛紛加大促銷力度
實體業“觸網”,百貨自營電商的未來如何?
在日本、韓國、美國等國家,傳統百貨業早已試水網上銷售,在我國,越來越多的本土百貨也開始“觸網”。2009年6月,廣百股份開始研究并嘗試涉足網上購物,并于2011年4月成立專門的電子商務公司,運營廣百網上商城“廣百百購網”,2011年7月,廣州友誼旗下的網上商店友誼網樂購低調試水。國內其他百貨企業也紛紛做出多元化、全渠道的發展調整。銀泰百貨與阿里巴巴合資成立物流平臺“菜鳥網”,大力融合線上線下業務,與天貓合作O2O,并與支付寶合作,在實體店提供支付寶服務,其天貓網店在2013年實現銷售收入3704萬元。作為“北方百貨”領軍者的王府井百貨從2013年開始已經施行線上線下融合戰略,并于今年2月與微信達成合作。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中原地區的百貨零售業“觸網”亦是大勢所趨,丹尼斯集團早在2012年便表示,不排除線上線下同時銷售的可行性。今年11月8日,大商集團全新概念的移動電商平臺—天狗網正式上線。據大商集團電商天狗網負責人劉思軍介紹,對于消費者,天狗網基于大商集團豐富的業態與商品資源,可以在移動端展現海量正品商品和促銷活動,通過在線支付、同城物流,滿足消費者24小時的購物需求。對于品牌供應商,天狗網基于大商集團會員大數據體系,可提供功能最全、效果最佳的全渠道營銷方案,告別低價、推廣新品、智能布貨、線上線下聯動,吸引更大客流,挖掘潛在顧客,快速拉升銷售規模和品牌影響力。
網購最大的優勢就是價格,優惠促銷無疑是傳統百貨應對電商沖擊波最有力的武器。記者注意到,雙十一前,鄭州的各大商場百貨業進行了大力度促銷,借著因電商而火起來的“購物節”大搞打折、滿額減等促銷,一些商場的微信號中甚至打出了“購物何必等到雙11,5折爆款來襲”等宣傳語,誓要與電商一比高下。
而品質保證一直都是實體商業的優勢,據中國消費者協會披露,目前不少網上商城都存在著“差別供貨”現象,很多廠家為了迎合電商的價格戰策略,會為電商專門“特制”低成本的產品,這些產品甚至存在偷工減料、以次充好的現象。業內人士稱,此種現象存在已久,服飾、家電等行業都存在這種現象,消費者商場抄貨號網上購買的商品與實體店或有差別。所以,當價格的優勢不復存在,電商的競爭力必然會大打折扣。
大商集團10月末大規模讓利店慶,無疑提前釋放了不少購買力。10月26日大商新瑪特鄭州總店6周年店慶,當天銷售近2億;每年11月是鄭州丹尼斯百貨的“店慶月”,今年丹尼斯的“店慶”提前一個月就開始為促銷活動預熱。
搶占移動終端,一切才剛剛開始
未來,電商與百貨的戰場也不僅有店鋪、PC終端,手機移動終端的爭奪戰才剛剛開始。
2013年,我國移動網民的規模達到了5億,市場規模達到1060.3億元,同比增長81.2%。預計2015~2020年,移動互聯網的市場規模仍將保持高速增長的態勢。因此,搶奪移動互聯商機將成為電商企業與實體零售企業共同的焦點。
PC購物時代,實體零售企業未能搶占先機,但在移動互聯時代,大部分電商尚未找到在移動互聯領域的有效商業模式。
今年11月11日零點一過,整個阿里零售平臺立即陷入瘋狂,僅僅75秒,移動端成交額就超過1億,相比去年4分10秒的時間,足足提高了3倍多。雙11開始38分鐘,天貓的交易額就沖到了100億,其中無線占比45.5%。據天貓的官方統計數據,今年的移動端增長可以說是爆發式的井噴,在不同時間點,無線端的在總交易額的占比最高達到70%以上,而在阿里巴巴天貓“雙十一”總交易額的571.12億元中,移動端占比42.6%。這一數據也表明,移動端正式成為與PC并駕齊驅的電商主流渠道。記者身邊參與“雙十一”搶購的朋友們也紛紛表示,手機移動端的體驗比PC端好太多,“流程簡單、反應速度快,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