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發揮“一帶一路”的重大戰略功能
開放是國家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一帶一路”戰略是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主動應對全球化形勢深刻變化、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作出的重大戰略舉措,為我國加快形成陸海統籌、東西互濟的全方位對外開放新格局指明了方向,為沿線國家加強互利合作、實現共同發展、促進共同繁榮提供了機遇。在“十三五”實踐中,我們要深刻領會經濟新常態下建設“一帶一路”的重大意義,將這一重大戰略構想落到實處,讓開放共贏的宏偉藍圖變成美好現實。
一、充分發揮“一帶一路”的重大戰略功能
首先,建設“一帶一路”有利于保持中高速增長。新常態下的經濟要保持中高速增長,一個關鍵是堅持開放發展的理念,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通過大開放,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開拓發展空間。“一帶一路”作為對外開放的總抓手,將使我國從融入全球化到塑造全球化、從向世界開放到世界向中國開放的態勢轉變,在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的基礎上,使中國內部市場一體化提升為歐亞非大市場,從而創造出巨大的有效需求拉動我國經濟長期保持中高速增長。
其次,建設“一帶一路”有利于優化經濟結構。按照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原則,通過“一帶一路”與沿線國家加強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產業領域的深入合作,既可以帶動國內外相對落后地區的經濟發展,也在一定程度上為東部沿海地區的產業升級清除障礙。
第三,建設“一帶一路”有利于創新驅動。在構建互聯互通網絡的基礎上,建設“一帶一路”將提供更多的產業技術交流的平臺,國家間技術交流也會步入一個新高度,推動我國經濟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建設“一帶一路”也有利于我國實施優進優出戰略,培育以技術、標準、品牌等為核心的對外經濟新優勢。各地都應以此為契機,拓展產業技術交流的深度和廣度,加大高新技術的引進力度,利用產業轉移的空間加速技術密集型產業發展,促進經濟增長動力的切換。
第四,建設“一帶一路”有利于互利合作共贏。新技術革命正在改變“發達國家技術+發展中國家勞動力+高收入國家市場”這一傳統分工格局,價值鏈的一體化、生產的分散化、營銷的全球化成為新的趨勢,“一帶一路”沿線大部分國家都在積極推進工業化和城鎮化,產業結構加速調整,基礎設施建設方興未艾。建設“一帶一路”可推動與沿線國家實現互利合作共贏,共同設立產業集聚區,既有利于提高我國能源資源保障水平,又可以把我國重大技術裝備帶出去,把優勢產能轉出去,把重要技術標準推出去,為國內經濟發展和轉型升級拓展更大空間。
二、“一帶一路”建設中需處理好的辯證關系
第一,處理“新”與“舊”的辯證關系,培育業態新優勢。我國雖已成為世界第一貿易大國,但外貿產品結構中的一些問題也不斷顯露。進一步提高我國出口產業競爭力,需要推進供給側改革,注重自主知識產權、自主品牌、自主營銷渠道的建設,注重培育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效益的出口商品。一方面,要“求新不戀舊”。產業基礎比較好的一些地方不能吃老本,應積極求新思變,搶占節能環保、生物技術、智能制造等新興業態發展先機,注重在服務領域如電子商務等產業中,努力發掘新增長點。另一方面,要“喜新不厭舊”。一些傳統出口產業是我們的家底,總量大、吸納就業多,發揮著重要支撐作用。對有比較優勢的服裝、陶瓷等傳統產業要加大支持力度,不斷創新科技、產品、管理、商業模式,在提升改造上下功夫。
第二,處理“實”與“虛”的辯證關系,增強投資新優勢。建設“一帶一路”,要優先從“實”的硬件進行投資,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加強交通建設規劃對接,構建聯通內外、安全通暢的綜合交通運輸網絡。同時,還要注重從“虛”的軟件進行投資,密切人文交流合作,堅持弘揚和傳承絲綢之路的友好合作精神,引導和動員民間力量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交流,為深化合作奠定堅實的文化基礎。
{page_break}第三,處理“出”與“進”的關系,形成互補新優勢。在“出”上,要發揮企業主體作用,創新“走出去”方式,鼓勵鏈條式轉移、集群式發展、園區化經營,推動同行業企業實施差異化經營,避免同質化競爭,形成規模效應。在“進”上,要更多轉向注重引進外資質量,把有利于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升級的外資引進來,特別是擴大服務業市場準入,引進研發中心、交易中心、營銷中心等功能性機構。堅持引資與引智并舉,通過引進高質量的外資,帶進先進技術、管理經驗和優秀高端人才。
第四,處理“點”與“面”辯證關系,構建聯動新優勢。建設“一帶一路”要積極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在上海自貿區成功試點之后,加緊推進天津、廣東、福建等第二批自貿區建設,通過發揮試驗示范作用,探索“準入前國民待遇+負面清單”管理模式,為全國改革開放探路。“點”上下功夫之外,還要關注開放的“面”。西北地區主要發揮新疆、陜西、甘肅等地的區位、經濟、人文優勢,發展內陸開放型經濟,打造向西開放新高地,建設新疆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西南地區主要發揮廣西與東盟國家陸海相連的獨特優勢,著力打通陸上連接印度洋的戰略通道,并與長江經濟帶有機銜接,建成面向南亞、東南亞的輻射中心;中部等內陸地區要利用腹地廣闊、人力資源豐富、產業基礎較好的優勢,依托長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哈長城市群等重點區域,推動區域合作互動和產業集聚發展,打造內陸型經濟開放高地。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