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特斯邦威為啥被年輕人淘汰?
正在業績泥潭中掙扎的美特斯邦威創始人周成建辭去公司所有職務。消息出來后,快速刷爆朋友圈。曾經的中國服裝大王,以一句“不走尋常路”感染幾代人。曾經的巨頭,被譽為“中國服裝界的黃埔軍校”,難道就要這樣轟然走向“覆滅”之路?惋惜之余當觸動反思:美特斯邦威為啥被年輕人淘汰?
美特斯邦威曾經取得的成就是值得敬佩的,但美特斯邦威是否是一個優秀的快銷品品牌,值得商榷。對于很多85后和90后而言,美特斯邦威是一個十分熟悉的服飾品牌,但他們現在放棄了,為何?

刷“存在感”,品牌個性化不足
85后、90后年輕人的品牌觀是“你若端著,我便無感”,刺激消費欲望的頭號驅動力則是“參與”。為了和90后拉近距離,美特斯邦威雖然連續2年冠名在90后中火爆異常的綜藝節目《奇葩說》,夏季還邀請90后的偶像李易峰成為代言人,依然難逃脫我行我素、大造面子工程、刷“存在感”的質疑。冠名《奇葩說》帶有一定的偶然性,但是依然充分體現了美特斯邦威舊有的“代言造就銷售”的“成功經驗”和“品牌就是知名度”的舊觀念,缺乏發現潮流風向的定制感和個性化。
美特斯邦威的經營模式為“虛擬經營+代言”,設計產品、外包加工、在以代理商為主的店鋪中銷售,不斷推出形象代言人并冠名綜藝節目以提升品牌關注度。然而,年輕人的需求改變了,產品需求、服務需求、購物方式、需求層次、文化認同都在變,而美特斯邦威忽視眼前的一切變化依然在使用十幾年前的方式吸引全然進化的年輕人。
品牌形象模糊,失去個性。美特斯邦威品牌形象“藍色快樂”本身過于直白、大眾化、缺乏力度,無個性可言,這在強調個性生存的休閑服領域影響幾乎是決定性的。同時,代言人周杰倫的形象冷漠、憂郁、不愛交談、甚至有些孤僻,與“藍色快樂”的品牌形象相矛盾,模糊了品牌形象,使年輕人意識產生混亂、無鮮明印象、以致失去原來鮮明的個性,淹沒于品牌林立的休閑服潮海中。
品牌老化,服裝“爛大街”
美特斯邦威品牌受益于20年前的市場紅利和成本迅速做大。在過去五年,互聯網大勢所趨和消費升級下,年輕人的價格敏感越來越明顯,導致其喪失了原來的競爭優勢。雖然,未來20年的機會比之前20年更大,但需要重構品牌競爭力,以品質為核心,展現生活態度和生活方式。
品牌不是為了自黑而自黑去討好年輕人,只是調侃是親近年輕人的一種方式,他會覺得你沒有架子、開得起玩笑,當年輕人有了這樣的感覺,就可以跟年輕人進行對話了。然而,通過冠名《奇葩說》,美特斯邦威讀懂了年輕人的態度,由于品牌的老化,缺沒有理解年輕人的“心”。
年輕人不用擔心自己的服裝“爛大街”,這其實是90后人群最核心的品味訴求和消費刺激點。一貫涸澤而漁的中國企業,往往明白這點,卻躲不開短期利益的誘惑,美特斯邦威也不例外。
美特斯邦威采取加盟店模式,訂貨的主動權掌握在加盟代理商手中,形成自下而上的組貨制。組貨制模式最大的特點是加盟商因為承擔風險,更希望獲得爆款,而爆款就注定是數量極多的街服,缺少個性化元素,違背了年輕人追求產品“與眾不同”、“獨一無二”的個性化需求。
款式老舊,購物時“沒感覺”
美特斯邦威的目標群體是追求時尚的年輕消費群體,主打“都市”與“校園”兩個系列。2006年,美特斯邦威在百貨和超市壟斷的零售市場掀起巨浪,彼時的年輕主力軍80后真的極少看到這樣有大牌設計感、價格又親民的品牌,但一晃10年,一切都變了。沒了時尚感,價格差變小,品牌的優勢自然變得不堪一擊。
消費升級后,市場空間巨大。面對巨大的市場,美特斯邦威卻沒有什么作為,最關鍵的原因是美特斯邦威從關注產品開始起家,到后來關注品牌的建設,到后來甚至成為行業的領跑者,在這個過程中,越來越忽視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建設——產品發展策略。
除了上新速度慢,產品同質化嚴重、款式易撞衫也是美特斯邦威被年輕人淘汰的原因之一。當傳統服裝業扎堆電商平臺后,又會出現被模仿的現象,同質化競爭也使其難逃艱辛的命運。
正如一些年輕消費者所言,美特斯邦威款式過于老舊和學生氣,以前讀書的時候經常買,現在基本上不買了。很多款式老舊,店鋪裝修沒有特色,購物時“沒感覺”。
淘寶貨,“隨時隨地打折”
休閑品牌最忌諱的是打折。迫于庫存壓力,美特斯邦威祭出了打折清庫存的險招,讓自己立刻從白領試衣間淪為了大賣場,開始步入惡性循環。目前,美特斯邦威在消費者心目中已被打上“隨時隨地打折”的烙印,品牌的影響力在急速衰退。
線上折扣甩尾貨,線下輕裝做新貨,是一種比較和諧的共生關系。但是,從美特斯邦威多渠道運作實際效果來看,各種渠道上的款式、價格乃至折扣活動難以協調,造成“隨時隨地隨意打折”。
90后注重快樂和體驗。當品牌打上“淘寶貨”、“隨時隨地打折”的標簽后,購物體驗差,不能讓年輕人在快樂中感受品牌的魅力。
{page_break}“產品中心化”,遠離年輕人需求
美特斯邦威定位不準確,最重要的是未從根本上了解年輕人的實際需求,缺乏明確的定位和使命。從邦購網,到O2O,再到“有范”,美特斯邦威的思維是超前的,是值得肯定的,但它有點搞不清楚自己想做什么。服飾品牌?平臺品牌?美特斯邦威的轉型看似步步為營,實則是迫不得已,越來越遠離年輕人的需求。
“滿足年輕人需求”,意味著首先要“了解年輕人需求”。“生活體驗館+有范APP”真的是美特斯邦威年輕顧客的需求或者潛在需求嗎?美特斯邦威不知道,這點太可怕了。或者,他們并不太在意年輕人的需要什么。
放棄產品中心化,年輕人中心化才是正解。年輕人中心化是將產品和服務的研發及交付與年輕人當前及未來需求相結合,從而使年輕人對公司的長期經濟價值最大化。從根本上理解,年輕人是美特斯邦威最重要的顧客;不僅要投入大量資源了解年輕人想要什么,還要交付他們想要的東西,從而,創造一個穩定的、有利可圖的、利潤大于以往的未來。
寫在最后:傳統500強企業對年輕人的理解僅僅停留在5年甚至10年前的階段,他們不懂年輕人的“我就是我”、“你若端著,我便無感”、“獨一無二”,也不懂年輕人的個性化需求和有態度的生活方式,更不懂年輕人的“心”。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