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匠:執念于精品的服裝設計師李文爽
年輕時在老國企“混日子”,李文爽不甘心。憑著對服裝設計的執念和扎實的專業基礎,她用自己的名字創立了國內第一家真正意義上的高級服裝定制工作室,將“高級定制”概念成功引入中國。從此,人們更多地只稱呼她為文爽。在工作室的基礎上,文爽又創立了個人品牌“法·法”。
20多年過去了,文爽積累了很多,也思考了不少。眼看著傳統服裝行業在新形勢的沖擊下日現頹勢,她一番謀劃,聯合行業內外大咖辦了個“中國年輕設計師創業大賽”,為的是反哺這個她熱愛的行業。
她說,她就是鐵了心要做服裝設計,而且,出手必精心。
初心:“我就是鐵了心要做服裝設計”
文爽最大的特點就是“執著”。
上個世紀80年代,她從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畢業,也就是現在的清華美術學院,是中國第一屆服裝設計專業畢業生。因此,文爽的身上一直帶著設計界“高材生”的印記,心里始終認定自己就該做服裝設計領域最前沿的東西。
“我是一個在學校里就把自己的半輩子設想完了的,后來的經歷只要不符合我的方向,我就排斥。”文爽直白地對記者說。
那時候依舊沿襲著計劃經濟時代畢業生“包分配”的政策,文爽一畢業就被分配到遼寧省教育學院,出路不錯。然而,文爽的心里卻是一百個不愿意。報到當天,她就拒絕了這份工作,于是又被重新改派到一家大型國企。
在這家國企,領導分配文爽去給衣服做花型設計,也就是畫圖案。“這跟服裝設計沒關系,我不是做這個的。”文爽又一次拒絕了,于是就被安置到了一個沒什么實際工作可做的小廠。
在這里,她心理落差極大,“剛去的時候一回家就哭”。為了盡快入行,她只能在一個做服裝的企業又找了份兼職。那段時間她白天在廠里上班,傍晚去做兼職,一做就要做到晚上八九點鐘,有時還要加夜班。勞累但很開心,她又能夠真正接觸到服裝設計了。
后來經朋友介紹,文爽為這個小廠承接了個加工項目,終于可以痛痛快快“做服裝”了。跟老師傅一起鋪布、畫皮、打版……文爽干起活來毫不惜力,也不計較是否加班,因為這是她真正想做的事情。
廠長看見這個執著的大學生如此踏實能干,便把小廠的加工任務全部交由她打理。文爽從這里學會了如何安排生產、走生產流程、給工人分配任務等等,“在小廠工作的這段日子是我創業的基礎”,文爽說。
一轉眼三年過去了,一個偶然的機會文爽終于被調入了設計部。本想著這下子可以真的做服裝設計了,但好景不長,設計部面臨被裁撤,文爽再次陷入了迷茫。幾經波折,她還是跳槽離開了這家國企,開始了“打工”的日子。
然而,受過大國企正規流程熏陶的她,特別看不慣一些私企的不專業。于是她接二連三換了幾家公司,有的甚至只待了兩個星期。“那時候好多服裝公司特別熱鬧,大家經常一起聚餐到凌晨,但就是光熱鬧不干事。”她萌生了自己創業的念頭。
匠心:“只做精品”
90年代初,文爽終于找到了自己的歸屬——做高級定制,也就是根據客戶的需要做屬于客戶自己的衣服。這對設計師的要求很高,需要極富創意,并且有能力將自己的創意與客戶需求結合起來。文爽做到了,她成為了中國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起初,文爽只是將一件自己設計制作的白色上衣掛到朋友在北京西四開的一家小店里賣,標價168元,并在衣服上注明“設計定制”的字樣。這在當時人均月收入200多元的情況下也算是價格不菲。但沒想到,衣服很快就賣了出去。接著,她陸續接到了一些外企白領的訂單。
有了市場基礎,文爽便成立了一個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文爽工作室”,又給自己的工作室寫了個簡單的介紹,發給親朋好友,算是宣告自己創業了。一個朋友把歌手孫浩帶了過來,文爽便有了第一個正式客戶。從此,文爽的服裝設計之路越走越順。從1999年起,她設計的服裝便陪伴宋祖英走上世界各大舞臺;中國“第一夫人”彭麗媛也多次身著她設計的服裝亮相;多年來在春晚的舞臺上,周濤等主持人的華服也都出自她的手筆;導演孟京輝的多部經典作品也有她設計的支持。文爽實實在在闖出了人氣和口碑。
要文爽設計衣服,客戶必須很明確地告訴她使用的場合,要細化到什么劇場、多高的舞臺、什么樣的燈光、什么樣的觀眾;還要說明個人喜好、諸如導演這樣的周邊人的喜好等等。聊完這些之后,文爽便在腦海里勾勒印象,反復琢磨細節,包括用什么樣的材料,該如何去體現等等。
{page_break}1999年宋祖英第一次出國到悉尼歌劇院演出,文爽就是這樣為她量身打造了演出用的禮服。“這是她第一次出國演出,會有強烈的緊張感自不必說。而且,國外觀眾的習慣是演出開始及演出過程中不會打斷演員,只有演出結束以后才會有掌聲,不像國內是演員一上臺就會響起熱烈的掌聲,這樣的不同也會加劇她的緊張感。所以我設計的衣服必須能夠給她熱場,幫助她放開了去唱。”
所以,文爽特地在裙擺上裝飾了長短不一的金屬管,每根金屬管里有一顆鐵珠,裙擺一動,金屬管就會碰撞發出清脆悅耳的聲音。身著這套禮服,叮叮鈴鈴聲中,宋祖英走上舞臺,掌聲熱烈,氣氛一下子就活躍起來。
她對自己的設計要求極為嚴苛,“我就是一做上衣服就較勁,總覺得我做衣服就必須做到最好。一眼看上去不符合我的標準就得重做”。也就是因為這樣,文爽的作品才會頻繁出現在中國甚至世界最高標準的舞臺上。
“設計師的標準決定了他的東西是哪個檔次的,我就是只做精品,用精品來體現我的價值。就好比唱歌,是唱一首別人的歌還是唱一首自己的歌?我選擇后者。”文爽說。給名人做的越來越多之后,圈里也有其他藝人找到她,想要仿制一模一樣的衣服,文爽都婉言拒絕了。在她心里,創新才是設計師存在的意義。
經過充分的市場調研和前期推廣,2004年,文爽的個人品牌“法·法”創立了,并且很快就實現了盈利。對于品牌的東西,文爽的執念就是客戶滿意不夠,得客戶周圍的人也滿意才行。“必須別人看到這件衣服問你這衣服哪來的才行。可能這個人本身不太出挑,但穿上我們品牌的衣服就會得到好評,這才是設計師的作用。”
公心:“我心疼的是傳統服裝業的技術”
2008年的金融危機給中國服裝行業帶來了巨大沖擊,出口大幅減少。而在國內,一方面人口老齡化使從事服裝行業的年輕人變少了,也就減少了行業的生力軍。同時,傳統服裝行業原有的客戶群也老化了,縮減了行業市場份額。
另一方面,電商的迅猛發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習慣,很多人不再愿意去大型商場買衣服了,這也給傳統服裝行業帶來了巨大壓力。
傳統服裝業一些高端品牌特別講究品質,這與電商所倡導的快捷標準是不同的。在很多傳統品牌要么倒閉,要么殘喘的情況下,傳統服裝行業就面臨一個傳承的問題。
“很多業主年齡都在40—60歲之間,他們可以把品牌的技術部切掉,只賣存貨,不做新款,或者是干脆將服裝店關掉,瀟灑退休。但這樣他們原有的精品技術就丟失了,那些資深的行業人才也沒有穩定的去向,很難再被找到。如果想要重建這些,至少需要二三十年的時間,而有一些可能永遠也回不來了。”
說到這里,文爽又憶起多年一段往事。她當時遇到了一位從七歲開始學徒的老裁縫師傅,就是這位師傅讓她領悟到了中國傳統工藝的精到和巧妙。當時她設計了一款桑蠶絲緞的襯衫,前襟上有個單層弧形造型,技工做了幾次,都沒有達到她想要的效果。面料在緝線過程中拉伸開了,難以平展,像個荷葉邊。
老師傅看后,用一次性筷子在做縫上刮了1厘米寬的糨糊,邊兒就硬挺起來了。糨糊干了之后,他又用指甲刮了一遍,之后從嘴里拽了根線出來,摁在做縫上,走了一圈,用熨斗折了個邊,之后又走了一圈,又折了一個邊,一個圓順整齊的凈邊就燙好了。
“西式的剪裁講究解析重組,重在結構;而中式剪裁則盡可能運用布料與人的關系,結構能少則少,但穿起來服帖順隨,動有余地,靜則端莊,最大限度地達到了人衣合一。我希望這些珍貴的技術不要因為傳統服裝行業的衰落而失傳。”文爽說。
經歷過這些以后,她決定要反哺回報這個行業,就聯合各方舉辦“中國年輕設計師創業大賽”。通過這個大賽,文爽一方面想為年輕設計師找出路,鼓勵他們留在服裝行業;另一方面想讓年輕設計師能夠和傳統服裝行業的技術人員們對接上。
文爽和她的伙伴們在賽制的設計上費了不少苦心,核心就是要把選手們推到市場上,讓他們真正體驗創業的過程,也幫助他們建立清晰的市場概念,而不是簡單制作一件衣服或者畫個設計圖紙就可以了。
在大賽的環節設置上,她提出要考慮到應充分利用“粉絲經濟”的特點,幫助設計師們迅速搭建起個人粉絲市場,對未來個人品牌推出做準備。同時,這也是設計師“自我經營”的好機會。
文爽希望借此機會,讓一批年輕設計師能真正實現創業留在服裝業,能堅持傳承下她心疼的那些有可能會流失的精品技藝。此時的她,執念于此。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