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安踏年報看體育用品擴張速度全面放緩
安踏體育日前發布2011年年報。數據顯示,2011年安踏營業額上升20.2%至89億元人民幣,股東應占溢利增長11.5%至17.3億元人民幣,期內每股基本盈利0.6937元,在行業普遍遭遇人力及原材料成本大幅上升的背景下,安踏2011年毛利率也下降0.5個百分點至42.3%。
作為國內體育用品行業的風向標,安踏的2011年報和2012年關于品牌部分戰略的相關披露信息,在某種程度上代表了體育用品行業的未來走勢。在國民經濟發展速度放緩的大背景下,一向靠開店擴終端增加銷售業績的晉江品牌又該如何調整步伐,尋求其他途徑保持良好業績,安踏的做法是否給人啟示?面對體育用品行業的激烈競爭,中小品牌又該如何突破?本期“產業會客廳”邀請了有關專家與業內人士,共同對上述話題進行探討。
本期嘉賓:
安踏(中國)體育用品有限公司公關部經理 袁偉
野力(中國)有限公司品牌經理 張貽裕
九洲同行品牌策劃專家 郭漢堯
開店速度要根據實際情況調整
記者:有業界人士指出,當前本土體育用品企業發展遭遇一定瓶頸,尤其在商業地租大幅上升的前提下,各品牌的門店數量增長速度已經明顯放緩,這些都會減慢企業業績增長步伐。安踏也在年報中稱,面對快速多變的市場環境,公司認為提升店效比增加店鋪數目更為重要。截至2011年12月31日,安踏店數目較上年同期增加229家至7778家。根據安踏的網絡拓展計劃,預計于2012年底,安踏店數目達到7800至8000家,運動生活系列店數目達到800至900家。您怎樣看待放緩步伐的現象?
郭漢堯:安踏將更審慎地拓展銷售網絡,同時策略性地調整新增店鋪數目,不能一味認為,這是行業發展步伐放緩的信號,這只能代表品牌階段性的調整步伐。一般情況下,傳統鞋服品牌終端擴張都是沖一年,緩一年,畢竟新開出的終端需要系統維護,提高開店存活率及單店銷售利潤率。
事實上,貴人鳥去年全國店鋪新開成功率大幅增長,渠道結構持續改善,多店高效區域出現,像廣西賀州和貴港等城市一街多達十幾家店。所以說,不能單看領頭羊,企業在制定全年營銷計劃和發展策略時,要充分考慮品牌所處的發展階段,所謂到什么山頭唱什么歌。就我個人看法,安踏正在進行策略性地采取靈活的安排,以助企業保持銷售網絡的競爭力。
袁偉:鑒于市場變化及日益加劇的行業競爭,安踏在新增及整合店鋪方面,采取較靈活的安排,以提高分銷網絡的效率。面對快速多變的市場環境,安踏認為提升店效比增加店鋪數目更為重要。因此,安踏在2011年謹慎地于高增長潛力地區加強滲透力度,同時整合面積較小的店鋪。
安踏將進一步優化管理系統,并與分銷商和加盟商緊密合作,為能有效地監察零售表現,以便及早發現和處理渠道問題。此外,還與受歡迎的電子商貿平臺合作,更在名鞋庫及京東設立官方旗艦店,讓安踏的電子商貿業務逐步在網上遍布更多足跡,以吸引更多網購消費者對安踏產品的關注。{page_break}
行業發展空間仍然很大
記者:在行業普遍遭遇人力及原材料成本大幅上升的背景下,安踏2011年毛利率也下降0.5個百分點至42.3%。此前李寧發布業績預估,預計將比2010年的94.79億元營收下降6%~7%約為88億元,凈利也將在2010年的11億元下降7%~8%。兩大國內龍頭均出現下滑趨勢,2012年的國內體育用品行業又將是什么樣的格局?在這種格局當中,中小企業如何生存?
袁偉:中國體育用品行業的蛋糕還非常巨大,究竟最后誰分得最大的那塊蛋糕,這就要靠修煉內功了。我們知道,在美國,NIKE、ADIDAS兩大體育品牌占據了70%、80%的市場份額,而在國內,現在還沒有一個體育用品品牌能夠占據市場份額的10%,可以發展的空間仍然充滿巨大潛力,大家進入了一個“大魚吃小魚”的整合時代!
張貽裕:我認為,現在的體育用品行業進入了提價不提量的時代,面對相對飽和的市場,發展型企業要實現二次突破,不能再通過某一點突破達到短期效應,必須要求在品牌經營、產品研發、生產管理等各個方面實現系統提升。當然,這其中,產品應該是基點,核心技術更將成為產品的競爭優勢,回歸產品后提煉營銷亮點,這才是關鍵之道。
還有這樣一個設想,現在二、三線中小品牌都面臨著資金不足的窘境,能不能考慮下聯合幾家品牌再融資上市呢,比如說德爾惠、飛克,又或者加上美克重新組建,按照配股分紅重新整合資本,進行系列品牌運作。這樣一來,集團公司旗下將擁有各類定位差異化的品牌,對外可以通過一站式購物模式推行終端生活館,提高終端單店運營利潤率,返回公司內部不僅能夠節約公司人力成本,還能提高研發團隊管理,增強企業的整體綜合實力。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