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低轉三高,中國鞋迎接新挑戰
記者:你怎么看待困局之下的中國鞋企應注重自身競爭力的提高?
王吉萬:在飽受歐盟等反傾銷之苦的同時,資源成本時代也來臨,中國鞋企逐漸熟悉了國際的游戲規則,許多鞋企開始改走高中檔路線,以應對長期的壁壘。許多企業借機在產品結構、質量和競爭策略上進行調整,整個行業也會大幅提升。
要提升企業競爭力,我認為最根本的還是首先把企業做健康,把產品品質和顧客期望值銜接好,持續下去,這就要求亨達在內部管理上、技術研發上、渠道管理上創新再創新,你離顧客需求的距離越近,你甩脫競爭對手的距離就會越遠;其次,我認為一個企業的發展脫離不了行業的大勢,特立獨行引領不了行業潮流的創新,盲目的變革其危險和成本也是非常明顯的,因此要站在整個制鞋行業思考我們的未來和諧發展,如何實現節約資源、可持續穩定增長、如何把整個的鞋蛋糕做精做細做強再做大、如何不以犧牲和透支社會資源為代價、如何滿足并創新顧客需求等等,必須要立足行業謀求差異化發展之路,同質化是不能提升競爭力的;另外,企業競爭力的提升不是百米沖刺,而是馬拉松戰,我們要有充分的思想準備。
記者:最近以來,鞋業企業謀求資本重組與發展的聲音越來越高,新百麗的資本擴張,奧康進入上市進程,亨達在積極試水新國際化戰略、企業智力轉型、建設中國鞋業的“硅谷”的同時也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上市準備。這些都表明中國鞋將迎來新的深層次競爭,你認為支撐中國鞋業發展的真正脊梁是什么?
王吉萬:務實,品質。自主創新能力薄弱、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匱乏,已成為制約中國企業發展的瓶頸。自主創新非不能而在于不為,中國企業應積極參與其中,加強自主創新,才能真正成就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企業。拿到鞋業上來說,沒有技術和創新也是無法立足的。
記者:去年中國經濟的年度關鍵詞可以概括為“業態創新”、“中國制造”、“金融生產力”、“生態文明”、“社會成本”、“收入增加”。今年,中國鞋業在這些方面該如何應對?
王吉萬:去年中國經濟的關鍵詞放在中國鞋業來看,也彰顯出鞋企未來的發展趨勢。未來制鞋業的發展必然要從低端市場走向中高端市場,要從數量型向品質型和效益型轉變,產業升級換代是必走之路。
從數量上看,中國鞋業的生產量和出口量或許今后將有所下降,但品質將得到提升,產品價格和出口總值將會不斷增長。一部分有創新能力和規范性較強的企業,將走向產業升級的轉型之路,一部分依靠生產成本取勝的企業將轉到內地生產成本更具優勢的地方。另外,經過產業調整洗牌之后,產業布局將更趨合理。更為重要的是,內銷市場在不斷擴大,中國本身是一個具有13億人口的龐大消費市場,目前中國人均年消費鞋僅為1.7雙,在今后幾年內,中國人均年消費鞋類提高到3-4雙,是完全有可能的。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市場競爭的加劇,中國鞋企應加快在國際市場創立自己的品牌和銷售渠道,獲取更大的利潤空間,創造更大的產業優勢。
產業國際化和市場全球化是中國鞋業的發展目標。在與世界制鞋業的博弈中,我們能立足國內市場,確保產業的生存和健康發展,進而發展全球化的品牌和通道,以新的制造和品牌優勢占領國際市場空間,從而真正實現制鞋業的可持續發展。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