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傳統鞋業與農業經濟的關系
中國古代農業經濟體制中,制鞋業分為兩大系統:一是官營,專門服務于王室皇戚。另一系統便是分散于農村家庭的男、女手工者們。廣大農戶“農業一手工業”一肩挑的小農經濟和農業勞動婦女“農忙於田,農閑於鞋”的生產方式構成我國古代制鞋業的基本形態。農村勞動者數千年延續不斷,繼承、創造、發展著中華鞋履的傳統文化,至今在農村尚存的鞋履藝術形態與民間鞋履風俗中仍然保存著原生形態的極其豐富的中國本原文化傳統。
鞋履是我國自給自足小農經濟中最典型的手工業制品,原因有二:一是鞋材選擇的普遍性與廣泛性,特別是以農作物為主材的鞋履凸現了中國農業社會的本原特征。二是“取之於農,用之於農”的農用鞋履,適應農田勞作的功能鞋的制作工藝也是我國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就地選材制鞋農村廣闊天地的植被資源,和農戶飼養的家畜,都是鞋材的來源,農民常常直接利用這些天然形態去制作不同質地的鞋履。在中國兩干多年的小農經濟社會結構中,就地取材的民間鞋履起到了古代農業社會“存檔”作用,成為服飾民俗的“活化石”。
稻草鞋:這是用取之不盡,用之不絕的稻草稈制作的鞋。先用木錘把草結打熟,制做草鞋時騎坐在長條木凳上,木凳前頭有齒牙子,上系有數根麻繩。麻繩是草鞋的經,以稻草為緯,交織制成瓷實厚密的鞋底,再用麻繩結股成束以代幫兒結實暖和。
草翁鞋:其鞋面用蒲草、麥秸、稻稈交織,纏進細麻繩或碎布條加強鞋頭耐磨性,底由稻草編織成,草翁鞋是一種套鞋,穿用時連腳帶鞋一塊穿進去。所以,草翁鞋一般都很大,民間俗語稱“腳踩兩只草船,在河北也在河南”。尤在雨雪天氣,大人、孩子都以此作鞋具。
竹筒鞋:運用毛竹頭的橫截面,上鉆四孔,系兩根繩,可系腳上,下雨下雪天,山農多以此作雨鞋,名日“竹帶頭”。但大多是將毛竹頭直劈成兩半,把竹青面削得稍平,鉆孔系繩,雨雪天系在腳上作雨鞋,名日“竹的篤”。
葦窩鞋:在中原一帶,有一種農村勞力穿的木底靴,其靴頭用蘆葦穗、玉米穗皮打制,靴底用桐木板制作,靴內墊以碎草或棉絮,冬日也可以保暖穿用。葦窩鞋都是自家就地取材做成,經濟實惠。
木拖鞋:我國南方大多數地區自古愛穿木拖鞋,在一塊腳形木板上橫釘一條寬帶既可拖行,亦稱木屐。特別是生活在水鄉,稻鄉的人家,勞作歸來后,洗凈雙足,直接穿上木屐,十分輕便休閑。唐朝李白在《越女詞》中描述了這種風俗:“長干吳兒女,眉目艷新月。屐上足如霜,不著鴉頭襪。
毛氈鞋;這是北方農家牧民冬季必的御寒鞋具。先是按尺寸把羊毛或牛毛鋪勻,照搟氈之法,搟成毛氈,按腳的形狀折攏好氈片,接著用鞋楦子填緊。悶一段時間后,再剪邊即成。有時為防潮防水防滑,還以革皮加厚鞋后跟。這種既軟暖輕便的毛氈鞋又稱為“氈窩兒”。由毛氈碾成的高腰鞋,稱“毛嘎蹬”。
農田勞作用鞋在農耕活動中,雙足經常處于“下有礫巖尖茬,上有蒺藜蟲蛇”的惡劣環境。全國各地農家自創自制的農田功能鞋,保護了開荒耕地的雙足,促進了農業經濟發展,同時創造、發展了中華鞋履文化。
江蘇吳縣等地的“耕田鞋”是用厚實的粗布制成,鞋幫不但高而且還用細密的針腳縫過,上面連著襪子,直護到膝蓋。在耕田或種植水稻時它既能防護螞蟥、水鉆子、水蛇等蛇蟲的叮咬,也可以防腳底被銳物劃破。
山西陽泉地區,農夫下地時常穿一種叫“一道臉”的鞋,鞋前臉有一梁狀凸起。尤其適宜在野地里開荒時穿用。荊棘和芒刺遇到凸梁的鞋頭和硬挺的鞋底就會順倒下去。當地婦女為把鞋做得結實耐穿,累積了豐富的經驗,比如她們一年中只在暑伏天搓麻繩納鞋底子,因其時氣溫濕潤,為的是潮濕環境中納的底子“壯”實耐穿。
山東齊魯山農的“牛鼻子”鞋,鞋底與鞋幫都用粗線密密麻麻縫納,以增強硬度。厚實的鞋底比鞋幫長大約6cm,長出部分呈三角形,用蒸筒悶軟后向上扳彎與鞋幫納接,使鞋頭形成“牛鼻子”狀。鞋頭牛鼻結構增強了整雙鞋的牢度和耐磨性,極適宜麥茬地勞作和爬山砍柴時穿用。
江南水鄉用一種本地韌性較大的糯米稻草來編織水田草鞋,其特點是可以迷惑攻擊性較強的蛇蟲之類。該草鞋在水稻田里勞動時不僅可以防滑,若無意中踩上蛇蟲,草鞋的質地與氣味也不易引起蛇蟲的攻擊反應而被咬傷。
廣西羅城的仫佬族先人在不斷地改進著適宜下地干活的草鞋。早先穿用竹殼打制的草鞋下地感覺松垮易滑,后改用禾心制作草鞋又嫌松散發脆,最后創制出既簡便易制,又便宜耐用的竹麻草鞋,傳承至今仍在使用。竹麻草鞋是用四根麻繩做經,以嫩竹竹絲編織、先織鞋頭,再織鞋身,用相連鞋身的兩根鞋梁分別穿過五個鞋手,就可以穿著放心下地干活了。
云南農村的凸邊鞋,其特點是干層底的外周邊不納縫,留出寬約1公分的凸邊,且高出中間納衍部分約半公分。著地時中間低洼形成一個空間,在田間勞作時,泥土便逐漸填滿鞋底低洼部分,好似在干層底下又敷貼一層泥底。穿此種鞋下地干活不易打滑且口磨耐用。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