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手藝之Thomas Keil的手工皮鞋
隨著科技的發展,產品也在不斷的開始工業化生產,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選擇價格低廉的工業化產品,但傳統手工藝背后的意義,卻難以被取代,皮鞋亦是如此。能夠堅持做手工皮鞋的手工匠越來越少,Thomas Keil就是其中之一,并且還建立了自己的工作室。
Thomas Keil是來自德國的一位手工皮鞋制作者,在他的工作室里,我們可以看到手工皮鞋制作的每一個環節。他的曾祖父曾經就是一個皮鞋匠,去世之后,這門手工藝曾一度凋零。多年之后,Thomas Keil決定重拾手工皮鞋制作,讓曾祖父的精神和手藝流傳下去。在他建立自己的工作室之前,師從一個匈牙利的皮鞋匠,通過不斷的學習和實踐,在漢堡建立了自己的皮鞋制作工作室。
當我們走進Thomas Keil的工作室里,可以看到一張老舊的工作臺,一把凳子,一張舊的皮制小沙發。他非常熱愛這門傳統的手工藝,在每一次制作之前,都會仔細的測量每一只腳的大小,然后在鞋楦上精心打造鞋面和鞋底。每一雙鞋子的制作大概需要三個月,在此期間,你可以挑選自己喜歡的顏色,并且看著期待已久的鞋子一步步成型。
相關鏈接:
2014年我國鞋業市場雖然呈現增長,但從生產方面數據來看,增長幅度不大,或與各地企業關停有關。據悉,造成企業關停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一是淘汰落后產能所致。關停不合格鞋企是產業轉型升級的必經之路。近年,各地政府不斷加快落后產能淘汰,大力支持企業轉型升級,受此影響,除東莞外,在珠三角其他地區以及浙江溫州、福建晉江等制鞋基地都處于產業轉型升級的陣痛期,不時有企業轉移或關閉。
從更長遠的角度來看,企業關停與我國經濟的轉型是分不開的。淘汰落后企業是優化產業發展的主基調,關停是對小微企業而言,不少小微企業信奉“知足常樂”,這種小富即安思想成為禁錮發展的枷鎖,讓小微企業認為設備更新、技術升級、產品換代并不重要,維持現狀才是根本。因此,企業不僅難以做大做強,還在一步一步走向產業淘汰邊緣。
二是用工成本不斷增加。隨著我國經濟的持續發展,人力成本上升成為了鞋企業發展必須面對的問題。在相同的工作環境下,在我國雇傭一個工人所消耗的成本要比雇傭東南亞國家的工人消耗的成本高得多。
我國人力成本的快速攀升與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息息相關的,作為“世界工廠”,我國內地正在失去過去人力成本低廉的絕對優勢。勞動力成本每年的剛性上漲制約了大多數小微企業的發展。因此,一些處于產業鏈底端的制造業都想用“走出去”戰略來降低成本。
三是產業轉移。伴隨著土地、人工及原材料成本的上漲,已有一些鞋企轉移鞋類廠區,向內地土地成本、人工成本較低的地方遷移,借以最大限度節約成本以維持利潤率。還有不少鞋企把目光轉向東南亞等生產力相對落后的地區,還有一部分外資企業搬回本國發展,產業轉移愈演愈烈。
據悉,在運動鞋制造行業地位僅次于寶成集團的賜昌鞋業,主要生產耐克(NIKE)、新百倫(NB)等品牌運動鞋,其生產布局也在發生明顯變化,原先在深圳兩家工廠加起來有3-4萬名工人,現劇減到幾千人,生產線逐漸往珠江三角洲東北部的惠州博羅以及粵東北的河源轉移。不過,賜昌鞋業在東南亞發展速度則更快,目前在越南的工廠已達到5-6萬人。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