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經濟帶動整個產業鏈 未來市場潛力巨大
跑步經濟帶動整個產業鏈 機構預測市場或達300億
4月底的北京國際長跑節,約有2.1萬名選手參與了此次活動。不光北京,全國馬拉松都很火,去年上海馬拉松賽,1.8萬名額4小時搶光,230萬人報名,杭州馬拉松5000個名額,2個半小時搶光。那么如此火爆的跑步熱又能帶來哪些經濟收益?
我國的跑步熱真正開始于2011年。那一年,我國內地人均Gdp首超5000美元,5000美元意味著這個國家或地區的一些居民消費可能正從溫飽型步入小康階段的享受和發展的型態。也正是從2011年起,中國開始迎來國民跑步的黃金時代。2011年舉辦22場,到2014年達到53場,參賽人數超過90萬人次,全國已經有70%的城市有一場或多場馬拉松賽事。
相比美國2013年1100場馬拉松賽,中國現在只有53場,差距還不小,有機構預測中國的跑步經濟市場在300億,那么這條全民健身的經濟路還很長。
再說說跑步經濟,它帶動了整個產業鏈,先看看裝備:可以說是從頭到腳:遮陽帽、運動耳機、眼鏡、速干衣、心率計、智能手環、壓縮襪、背包、水壺、腰包、運動鞋等。此外還有一系列的運動相關社區APP。據統計,59.5%的消費者對于可穿戴設備的興趣主要在于運動健身。一塊普通的GPS手表就值上千元,由此帶來的產業鏈可以拉得很長很長。圍繞馬拉松的相關產業都風生水起,從基礎產業,到訓練,文化產業都收益。
馬拉松帶動的產業鏈到底有多大,以杭馬為例,1200萬元的成本,2000余萬元的收入,而毛利達到67%。這樣算平均每場馬拉松賽事800萬收入,去年53場比賽,就有4個億的利潤。而對地方經濟的帶動作用,這兩年則愈發明顯,例如杭馬起點黃龍體育中心附近的一家酒店,賽事期間預訂率超過90%,而正常時候只有50%左右。
當國家經濟水平發展到中上等時,像體育鍛煉、健身美體等服務性消費就很容易受到國民的青睞。在美國也一樣,越是生活教育文化水平高的地方,人們的健康意識也越高,也會有更多的時間和資本去鍛煉、去請私人教練、去買裝備,甚至是用體育來社交。而在所有的健身項目中,跑步是相對起點低,成本低,也較容易被民眾接受的體育項目,所以堅持跑步運動的人在近幾年內呈現出了爆發式的增長。
跑步運動必然帶動跑步經濟的大發展,從而帶動整個產業鏈的迅速崛起與發展,未來市場潛力巨大。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