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麗轉型艱難 同店的銷售增長靠關店帶動
鞋業品牌集團百麗的轉型依然艱難。摩通今日發表研究報告指出,百麗(01880.HK) 公布其第三財季經營數據,表現差過預期,維持百麗減持評級。 期內,鞋類業務同店銷售同比下跌13%,表現遠遠差于較該行預期的下跌8%。自今年以來,百麗鞋類同店銷售均錄得雙位數的下滑,第二季度和第一季度分別下跌10%和16%。
百麗主要從事制造、分銷及零售鞋類和服飾產品,鞋類業務的自有品牌主要包括 Belle、Teenmix、Tata、Staccato、Senda、Basto、Joy & Peace、Millie's、SKAP以及 Mirabell 等;代理品牌主要包括 Bata、Clarks、Hush Puppies、Mephisto 及 Caterpillar等。與鞋類業務不同,運動、服飾業務目前以經銷代理為主,包括一線運動品牌Nike、Adidas,PUMA及Converse 等,以及服裝品牌moussy及SLY等。
據世界服裝鞋帽網了解,期內,百麗鞋類店鋪期內凈關店239間,占總數1.8%,這意味著第三季度平均每日至少關店2間。第二季關閉271間占總數的2%,這反映第二季同店銷售改善主要由關店帶動,當關店速度下跌,同店銷售持續疲弱。截止至 2016年11月 30 日,百麗在中國國內共設 20,630 間零售店鋪,其中 13,145 間為鞋類店鋪,7,485 間為運動和服飾店鋪。
業績連年下跌,這家公司在中國鞋業市場長達7年的稱霸時代已經在去年終結。 百麗過去那種以網點的密集度來贏得市場的戰略,在資訊、物流都不暢通的年代,這種模式無疑讓它得以迅速的占領市場。 但是,現在市場發生了變化,已成為消費者主導消費的時代,特別是電商和快時尚的沖擊,讓百麗這一模式的優勢被稀釋殆盡。在激進的擴張后,曾經把百麗推上“神壇”的模式,正成為掣肘百麗發展,百麗不得不持續關店。
隨著銷售渠道改變,產品類別變化,消費者對于性價比更加挑剔,消費者的更多選擇都將繼續影響百麗的鞋類業務。 另外,百麗鞋子難賣,折射的其實是嚴重依賴百貨渠道的品牌商們面臨的集體困境。有分析指出,尤其是對于年輕消費者而言,百麗在性價比、個性化和追趕潮流方面遠不如一些快時尚品牌,并且價格并不便宜。特別是隨著品牌的增加,百麗的產品已經出現了嚴重的同質化問題。百麗在上市之前,鞋類業務上已經擁有6個自有品牌和2個代理品牌,上市之后,百麗立即展開了一系列的收購,比如3.8億收購了斐樂,6億收購了妙麗,16億收購了森達。
截止2016年2月29日的上個財年,由于消費者對鞋品類需求出現改變和電商的沖擊,去年純利大跌38.4%至29.34億港元,這是上市九年以來首次錄得利潤下滑。 實際上,百麗的衰落跡象從2012年就開始了,2012年百麗的凈利潤僅增長了2%,在這個時間點之前百麗的凈利潤增長都保持在20%以上的速度(2008年除外),此后凈利潤增長速度再也沒上過兩位數。
公司首席執行官盛百椒在年度業績發布會上曾表示,業績下滑的主要由于消費者對鞋品類需求出現絕大改變,消費者開始重視性價比、便利及個性化,同時指出電商的出現對集團造成巨大威脅,集團的業績表現在可預見的一至兩年內,不可能發生逆轉,因此集團正考慮是否需要作出轉型,同時指出不轉型的話,集團只會慢慢地死去,但若作出根本性的改變則要面對巨大風險,并加速業績下滑程度。
在運動服業務方面,雖然增長相對穩定,但同店銷售增長仍低過預期,放緩至4.6%,第一季錄得6%。百麗第二季關閉5間運動服店鋪,是過去3年以來首次在運動服業務錄得凈關店,第三季重新擴張,開店269間。不過,摩通指其運動服業務放緩令人失望,百麗需要改變定價策略,線上線下定價需無縫接合,但這會令集團利潤率不可逆轉地遭受打擊。
受業績不利影響,百麗股價今日收盤錄得近5%跌幅,近一年來,其股價已累計下跌超過23%。目前市值約為373億港元。
值得關注的是,國內女鞋市場持續低迷,繼百麗、達芙妮和Nine West之后,萊爾斯丹今日公布截止11月底止第三財政季度報告,集團自營零售業務總銷售同比大跌8%,同店銷售則下跌7.1%;同期,電子商務總銷售大跌40.5%。 期內,集團在內地、香港及澳門共設有822間零售店鋪,已關閉75間店鋪。受業績持續低迷影響,萊爾斯丹(00738.HK)自上市以來股價已縮水近50%,目前集團市值11.8億港元。
更多精彩報道,請關注世界服裝鞋帽網。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