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業:活下去就有希望
“今年恐怕是中國經濟最困難的一年。”年初,溫家寶總理如是說。改革開放以來,佛山一大批中小型企業如雨后春筍般成長,上世紀八十年代突破條條框框,具有強烈市場意識佛山人,在農業“聯產承包”的基礎上完成了從農村經濟向工業經濟的首輪產業轉型;進入上世紀九十年代,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佛山中小企業從三來一補、鄉鎮企業向現代企業轉型;進入新世紀以來,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浪潮中,佛山企業再次走上了從粗放發展向集約發展的轉型升級路。
在新一輪困境和挑戰面前,佛山企業如何積極應對?采取什么樣的對策?而這些對策對佛山企業渡過難關又有什么啟示?本報在企業座談會的基礎上,將走進佛山五區企業采訪報道,陸續推出《佛山企業再闖關》系列報道,為中小企業發展鼓勁,搭建溝通交流的平臺,邀請各界出謀劃策。
“我個人感覺,改革開放以來30年,這一次的沖擊真正厲害,我們也真正感受到了市場經濟,以及經濟全球化的威力。”陳元安頗顯憂慮地說。
陳元安是佛山聯達紡織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他的話代表著眾多佛山中小企業的心聲。
中小企業生存環境惡化
今年以來,受世界經濟放緩以及人民幣對美元持續升值、存款準備金率不斷上調和貸款利率、加工貿易政策調整、原材料價格上漲等國內外一系列因素的疊加影響,我國不少地區企業面臨困境步履維艱,中小企業更是首當其沖。
春江水暖鴨先知,“寒流”來襲,感受最深的是企業。近日,多個行業的多家中小企業負責人均向本報記者表示,當前情況真可謂是“屋漏偏逢連夜雨”,各種不利因素已經超出許多企業承受的極限。“活下去”已經成為中小企業面臨的第一大挑戰。
南海區九江鎮某鞋廠負責人黃先生表示,據其了解佛山很多小型鞋廠倒閉,因為其中大多是家庭作坊式,所以壓力還沒有充分顯示出來。不過他預計,到年底或明年初,如果情況沒有轉變,將有大批中等規模企業開始倒閉,由此帶來的失業等壓力就會增大。
“家電企業碰到30年來最艱難的一年。”順德家電商會秘書長賴曉明認為,“寒流”帶來的既是挑戰,同樣也是機遇。對于一些中小企業來說,生死存亡很大程度就看是否能熬過今年底或明年初了,如果無法突破目前的困難,徘徊于低端制造環節,最終的結果只能是關門。
南海某大型玩具廠有關負責人李先生表示,困難并非今年才開始,兩年前就已經出現苗頭了。他說,只是今年以來多種因素疊加,使困難加劇。可以說,當前面臨的困難已經超出了一般企業的承受能力。“對于這種形勢,我有時候覺得很沮喪,有時候則覺得很無奈。”
尚未出現企業倒閉潮
作為全球制造業基地之一的佛山,到2007年底登記注冊的29.57萬企業中,年產值超億元的只有1478家,年產值在億元以下的企業占99%以上,而且多屬于勞動密集型的傳統產業,如家電、紡織、陶瓷、家具、五金、制鞋、玩具等,像國內其他地區的中小企業一樣,其遭受的壓力亦不例外。
實際上,在今年上半年經濟分析會上,一組數據已經初步顯示出他們所處的困境:今年上半年以來,我市企
業的生產經營成本普遍上升,盈利空間受到明顯壓迫,今年1至5月,我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增幅同比回落32.7個百分點,虧損企業數量同比增長9.27%。雖然當前佛山中小企業的生存發展面臨著重重的困難和挑戰,但專家分析,與珠三角周邊城市、長三角等區域相比,佛山鮮明的內源型經濟、以國內市場為主、以自主品牌為主等特點,至今為止,各行各業并沒有出現企業大面積關閉的現象。
據一些企業透露,佛山不少中小企業的經營突然間就困難了起來,最嚴重的原因就是之前有些企業有出現盲目投資,因此在銀行資金運轉上出現一定的困難。對于這些勞動密集型的企業,今年下半年將會是這些企業是否能夠存活的一個非常時期。
困境中企業反思發展模式
面對發展困境,佛山眾多的中小企業已經開始反思并謀求對策。廣東蒙娜麗莎陶瓷有限公司董事張旗康表示,這個時候活下來就是企業選擇,而且是最好的戰略,正所謂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為此,哪怕是控制投資、關停部分生產線、降低產能也要保證現金流,咬牙“斗長命”。
“現在遇到困境,我們反過頭來看,也看到了以前犯了很多錯。”陳元安認為,困境面前體現的是企業的抗風險能力,所以最關鍵的還在于提升企業競爭力,提升管理水平和創新能力,做到“人死我不死”,盡管這并不容易。
“困境面前盲目悲觀是沒有必要的,企業應主動應對,從困境中尋找發展的機遇。”長期關注中小企業發展的中山大學嶺南學院金融系教授王燕鳴表示,當前企業遭遇的困境,并不是國家經濟形勢惡化造成的,相反當前我國經濟總體趨好,而且最近國家高層領導人頻繁到廣東等沿海地區調研,并上調了紡織服裝出口退稅。此外各方面消息表明,對中小企業利好的一系列的扶持政策正在醞釀中。
“這次企業寒潮其實不全是壞事,好的企業可以留下,差的就淘汰出局。”不少專家認為,佛山企業經歷改革開放30年的風風雨雨,在自主創新、市場拓展、品牌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所積累的財富和經商經驗、風險承受能力,都遠遠超過人們的想象,在新一輪的困難和挑戰面前,能勇闖難關的佛山企業將獲得更多的發展機會。
【專家視角】
中小企業“兩頭受壓”舉步維艱
“很多企業家都說,這一次所面臨的困難是改革開放三十年以來最大的,這絕非危言聳聽。”佛科院經濟管理學院副院長、佛山中小企業發展促進會會長楊望成昨日接受本報采訪時如是說。
楊望成認為在宏觀環境上,佛山的中小企業與全國所有企業面臨的問題都一樣。在生產要素這一頭,企業的勞動力成本、能源、原材料價格以及環保成本都在不斷上漲;在市場這一頭,一方面,受國際環境影響,企業出口受挫,另一方面,受國內通貨膨脹影響,內需也在下降。總的來說,就是兩頭受壓:成本上升,需求下降,舉步維艱。
楊望成說,但與跨國公司、國有大型企業相比,中小企業還有自身特別的困難,在融資方面表現尤為明顯。不僅銀行貸款、上市融資更為困難,而且當前企業想通過民間借貸,或者股東墊資,或者與供應商協商延遲支付貨款,都更為困難。廣大中小企業隨時面臨著資金鏈斷裂的危機。
由于佛山幾大支柱行業,如家電、陶瓷、紡織等等都是消費品,而且與房地產市場關聯度非常高,目前國內國際房地產市場普遍陷入低谷,這些行業的中小企業受到的沖擊更為直接。
不過,楊望成同時指出,困境中也要看到積極的一面。佛山內源經濟發達,大量的中小企業都是在摸爬滾打中成長起來的,不僅抗風險能力較強,而且根植性好,應該不會出現大規模外遷的局面。而且佛山企業產品以消費品為主,需求雖然減少,但總是客觀存在的。“空調壞了總是要換的,這部分的市場應該不會有大面積減少的。”
五大挑戰擊中中小企業“軟肋”
諸多不利因素疊加在一起,讓佛山中小企業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壓力。連日來,本報與佛山市中小企業發展促進會、市工商聯、南海區工商聯攜手舉辦兩場座談會,并深入企業采訪,廣泛接觸家電、家具、玩具、制鞋、陶瓷衛浴、紡織服裝、印刷包裝等行業的企業高層。
國際市場需求萎縮、人民幣升值、原材料漲價、用工成本上升、銀行信貸緊縮,被認為是壓在企業頭上的五座“大山”。而自身存在的五大軟肋——過分依賴出口、結算多用美元、粗放型生產方式、勞動密集型產業、融資渠道單一,讓佛山企業面臨“風寒”時缺乏有效的免疫能力。
國際市場需求萎縮VS過分依賴出口
佛山是個開放度和外向度較高的市, 2007年我市對外貿易依存度和出口依存度分別達72%和50%。去年以來,受美國次貸危機和油價高漲的影響,國際市場特別是歐美發達國家市場的消費需求萎縮。佛山企業明顯感覺到海外客商下的訂單越來越小。而出口退稅下調,則進一步提高了企業出口成本,降低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佛山市匯豐企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鄺達榮說,該公司今年上半年出口額比去年同期下降幅度超過50%。該公司每日生產120萬個紙制禮品袋包裝,單靠內需,根本消化不了這么大的產能。“訂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