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登塞案例給上海啟示 城市建設“以人為本”
記者昨天采訪了解到,這種機非混行的場面其實已經存在很多年,交警年年月月整治,但效果甚微。對此,警方在勸導市民守法的同時,講了一句公道話:立交橋下為非機動車設計的地下通道建造并不合理,而且繞行距離太遠,導致市民不惜違反交通法規,冒險上立交橋行駛。
不管以什么理由,違法總是不對的,但這看似不大的事件背后,折射出的其實是城市建設“以人為本”還是“以車為本”的理念沖突。
地下通道設計缺乏人性化
據警方透露,雖然滬太路立交橋下為非機動車設計了地下通道,但限寬僅為0.7米,三輪殘疾車等體積較大的非機動車根本過不去;而且地下通道上下坡超過40度,電瓶車、助動車推行起來很不方便。此外,要進入這個地下通道,需要繞行超過3公里。種種不便,讓許多市民選擇了違法。
記者了解到,從去年開始政府部門對滬太路實施綜合改造,把滬太路沿線打造成一條全新的“生態景觀大道”。改造結束后,這條通衢大道更寬敞氣派了,周邊更美麗整潔了,唯獨給騎車市民造成不便的地下通道依然故我。
城市化進程中的一個悖論
上海是個有著千萬輛自行車保有量的城市,但跨入“汽車時代”后,城市道路建設中留給行人和非機動車的空間愈來愈小,行人、騎車人和開車人之間的對立情緒也愈來愈大。
機動車到路口甚至斑馬線前不愿放慢車速避讓行人,右轉時更是與行人爭道;馬路越建越寬,每拓寬一條道路,過街立即成問題,即使設計了天橋,但對于一些老弱群體,上橋本身就是一種極大的不便;此外,很多信號燈也不是為行人設計,時間很短,行人常常要違法才能過去……
種種現象,讓城市建設成為一個悖論——建設得越現代化,人們生活得越不方便,離開了汽車,人們似乎寸步難行,但有了汽車的生活,也有很多不便。
世博城市最佳實踐區的啟示
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的上海世博會上,城市最佳實踐區歐登塞案例“自行車的復活”為上海帶來許多啟發。
丹麥第三大城市歐登塞是童話大師安徒生的故鄉,上個世紀70年代也飽受交通擁堵的困擾。從那時起,從政府的政策到社會服務,再到市民的意識,都開始向自行車出行傾斜。在歐登塞案例館的墻上,一幅歐登塞市的地圖引人注目,幾乎八成的道路被紅色實線和虛線覆蓋。紅色實線是城市主要的自行車道,而虛線是指那些路邊風景優美、特別適合休閑騎行的自行車道。
在歐登塞,所有自行車道的長度加起來有500公里,比目前上海城市地鐵的總長還要多出將近100公里。而且,歐登塞自行車專用車道的規模還在不斷擴大當中。
讓“以人為本”超越“以車為本”
記者了解到,上海政府部門對于自行車綠色出行其實也早有謀劃。根據2006年完成的《上海市中心城非機動車交通規劃研究》,到2020年,上海將打通、加寬、完善13縱、12橫的自行車“廊道”。除了110公里的高速路,以及延安路、北京路、南京路等部分禁止非機動車外,占全市60%至70%的道路都不取消自行車道。
盡管如此,我們還是不斷看到許多“以車為本”的現實:遠有滬太路的例子,近有中環線的例子,還有利用自行車道為機動車保暢的做法,讓自行車在汽車夾縫中“求生”……
這一切都說明,在具體規劃和建設中,如何在每一個細節上讓“以人為本”超越“以車為本”,依然任重道遠。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