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大手牽小手”的發展服裝業
2012年,紡織服裝業生產訂單向大企業集中的趨勢明顯。商務部數據顯示,全國出口前20位的服裝企業2012年前11月出口總額增速達33.6%,高于服裝行業出口平均增速30.2個百分點。
一、“強者愈強”態勢顯現
大企業一邊聚攏資源,一邊吸引訂單,“強者愈強”態勢顯現
春節過后,福建、浙江、廣東的紡織服裝企業用工便呈現兩種情況:大企業員工到崗率80%以上,小企業的返廠率不到50%。對用工大戶紡織業來說,上述現象多少反映出包括勞動力在內的優勢資源正向大企業集中的現實。
紡織服裝業曾長期存在“二元結構”:大企業數量少、影響力弱;中小企業數量占絕對優勢,但競爭力不強。按照紡織工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的要求,行業要加快淘汰落后產能以及優勢骨干企業的兼并重組。近年來,國內紡織服裝行業集中度逐漸上升,龍頭企業憑借其資金、規模、客戶優勢和抗風險能力獲得較行業平均水平更高的增長速度。
數據顯示,2012年,服裝全行業出口額為1601.55億美元,規模以上企業出口額占服裝全行業企業出口額的比重為45.37%,較上年增加9.32個百分點。由此可見,服裝產業集中度有明顯提高。
“業內自主品牌正在不斷成長、成熟,走品牌和科技之路的大企業將成為未來行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支撐力量。”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王天凱表示,品牌效應及產品創新是大型企業效益上佳的主要原因。雅戈爾、波司登、杉杉等在內服裝品牌已擁有相當的知名度和消費忠誠度。同時,家紡近些年提升速度很快,功能性和差異化產品的推出層出不窮。“如果再加上到位的服務、準確的定位、持續的人才培養以及供應鏈的有效整合,有理由相信,將在更多領域出現一批龍頭骨干企業。”
“誰的創新能力強,誰的反應速度快,誰的產品調整的及時,誰就有更多機會。”不少企業家認為,在外需低迷、成本高企的情況下,企業抵御風險能力的高低,主要取決于產品結構和商業模式是否具有競爭力,奔著“做強”的目標,持續創新成為更多大企業的主動選擇。
二、中小企業面臨考驗
中小企業利潤空間被壓縮,低端代工舉步維艱,亟待擺脫“弱者愈弱”局面
當前,國內紡織服裝中小企業普遍為訂單銳減而困擾。當全行業都面臨原材料及勞動力成本升高、人民幣升值、融資難等考驗時,中小企業的日子更不好過。“中小企業里大多是沒有自有品牌和核心技術的oem代工企業,面對成本壓力,這些企業漲價在所難免,但為了保證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提價幅度其實遠低于成本的上升幅度。”一位代工企業市場負責人告訴記者,高成本加上低利潤“瞬間秒殺”小企業。比如,原料中紗線、面料等都在提價,紡企訂單報價就會普遍上調,個別產品提價幅度更高。然而,采購商卻未必肯對提價買賬,一些客戶開始縮減采購量,部分低端商品則轉移至東南亞等低成本地區采購。成本普升,再加上訂單減少,中小企業難以支撐,部分企業徘徊在減、停產邊緣。
相關業內人士認為,未來能在國際市場生存的紡織服裝企業需要具備兩個條件:一個是平均利潤可確保超過5%;另一個是議價能力較強,可以通過提價來轉嫁成本增加的壓力。
三、找準定位協作發展
品牌運作的大企業與中小加工企業展開協作,有利于形成合理的產業格局。
面對中小企業占主體、90%以上企業生產中低端貼牌產品的現實,在產業結構繼續調整的背景下,紡織服裝業會否上演“強者愈強,弱者出局”的洗牌局面?
“產業資源的確正加速向大企業流動,但中小企業并不是毫無機會、無路可走。”業內專家表示,從曾經的戰略趨同到如今看重差異化競爭,一定數量的中小企業正在謀求生存空間,江蘇紅豆和廣東以純便是很好的例子。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王天凱告訴記者,以來自江蘇的服裝品牌紅豆為例,這家企業的運營,帶動了業內460多家中小企業發展;來自廣東的品牌以純,也有成百上千家企業為它做配套。
品牌運作的紡織服裝大企業與從事加工為主的中小紡織服裝企業各司其職或許正是漸趨合理的產業格局。“可以說,大企業為中小企業提供生存發展空間,中小企業為大企業做大做強提供支持,正是來自上下游企業的共同協作,才有整個產業的平衡與和諧。”王天凱表示,對于占行業主體的中小企業來說,若要擺脫困境,做專、做精、做實是努力方向。同時,來自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的信息表明,周邊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環境以及勞動力素質、產業鏈配套等條件尚不足以大規模承接我國紡織業的轉移,國內廣大中小紡織服裝企業仍有機會。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