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中國國際體育用品博覽會大牌均告缺席
近日,為期四天的2014中國國際體育用品博覽會(以下簡稱“體博會”)在武漢落下帷幕。盡管本屆體博會在參展企業數量、展覽面積等數量上均創新高,但是傳統體育用品龍頭企業除了安踏以及阿迪達斯外,其他包括李寧、耐克等均告缺席,這也讓不少人感到驚訝。
能讓本土體育用品企業感興趣的或許是這樣一個信息:2015年,體博會將移師福州舉辦。這也將是繼1998年之后,體博會時隔17年再次回到福建省舉辦。
大牌告缺 鞋服成體博會配角
按照規劃,本屆體博會的A1展館為體育用品服飾區域。以往該區域幾乎算得上是龍頭企業最扎堆的地方:國際知名的耐克、阿迪達斯,國內龍頭安踏、李寧、三六一度等幾乎都會在這一區域內通過各種各樣的活動吸引體博會的觀眾。然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本屆體博會的這一展館內,除了安踏外,幾大龍頭企業均未見蹤影。
不僅如此,記者在走遍本屆體博會所有12個展館時,能夠找到的傳統鞋服企業屈指可數。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器械類、健身器材類產品在本屆體博會上占據了不小的體量。
“其實這是一個自然規律。”國家體育總局體育器材裝備中心副主任、中國體育用品業聯合會副主席彭曉在體博會期間接受采訪時表示。據彭曉介紹,體博會在舉辦之初對于各企業最大的功能有二:一是宣傳自己的品牌,二是建立銷售渠道。當時的貿易觀眾會在發現合適的品牌之后與企業商討代理與合作事宜。但目前國內外的體育用品鞋服企業相應都具有較大規模的分銷渠道,幾乎每一季度都有訂貨會,在全國的銷售網點也已經覆蓋了數千家門店。所以在宣傳、渠道都已經成熟的情況下,鞋服企業在體博會上的比重逐漸萎縮,一線品牌的缺失也在情理之中。
而相比傳統鞋服企業,自行車、戶外運動的一線品牌缺席則另有原因,作為專業性較強的運動項目,自行車與戶外運動企業需要其對口的專業觀眾的關注,相對于體博會這樣的綜合性展會,中國國際自行車展覽會等專業自行車展、亞洲國際品牌體育用品及運動時尚博覽會(ISPO)等專業戶外展更能成為這些企業重點關注的對象。
這種觀點也得到了不少業界人士的認可。記者獲悉,以安踏為例,目前安踏在全國范圍內每年就只參加兩個大規模展會:體博會與中國(晉江)國際鞋業博覽會。與此同時,在這兩個展會上,安踏也都以展示品牌形象為主。
盡管鞋服企業在本屆體博會上成為“配角”,但這并不意味著體育鞋服行業的消沉。相反,經過兩年多的持續調整之后,對于該行業的未來,大佬們仍然極為看好。
在5月8日舉行的以“創新 開啟未來”為主題的2014年中國體育用品業高峰論壇上,安踏董事局主席兼CEO丁世忠便認為,中國體育產業發展才剛剛起步,發展空間巨大,整個體育用品行業將迎來“黃金新十年”。
支撐丁世忠這一觀點的是中國體育用品行業的巨大潛力。數據顯示,中國當前體育產業僅占GDP 0.5%左右,而美國已經達到4%。簡單拿運動鞋來說,中國人均不到0.5雙,而美國達到了4雙。再加上中國經濟高速發展,國民收入不斷提升,以及體育運動被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和喜愛,這一系列因素,都將給中國體育用品行業帶來巨大的機會。
移師福州 鞋服企業參與度或回升
鞋服企業成為“配角”的情況在2015年的體博會上或許將會發生改變,而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便是:2015年體博會將在福州舉辦。
彭曉表示,鑒于國內不少體育用品企業總部設在福州,因此他預計明年5月8日開幕的體博會福建企業的參與程度將會超過往屆。
“我們希望每一屆新展會都能比上屆做得更好,展會團隊也會在展會結束后花很長時間進行調研分析,以便不斷提升展會的服務質量和水平。但我們也不會一味地追求展會規模的無限擴大,而是希望將展會辦得更專業、服務的內容更豐富、更周到,使我們的展商和貿易觀眾、來展會的媒體能夠感覺更舒適、更便利。福建省有許多體育用品企業,可以預期2015年的體博會,福建企業參與的踴躍程度會超過以往的任何一屆。” 彭曉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無論是今年在武漢舉辦,或者是明年在福州舉辦,這都改變了已經延續十多年的體博會舉辦地規律:從2001年開始,體博會便在北京、上海、成都這三地舉辦。特別是從2006年開始的體博會,更是只在北京與成都兩地舉辦。這種狀況也被業界所詬病。
“創辦初期的幾屆體博會由于舉辦地不一,能夠輻射的區域更多;到最近幾年基本上只在北京、成都舉辦,該開發的客戶資源也差不多了,再繼續參加體博會的意義已然不大。”作為體博會的常客,福建喜攀登體育用品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嘉猛的觀點頗具代表性。在連續參加了多屆體博會之后,去年的北京體博會上,喜攀登便不再參加。
不過張嘉猛也估計,隨著體博會重新回到全國各地輪莊舉辦,鞋服企業的參加熱情無疑會增加許多。“再不濟,參展的同時,企業還可以通過在各地舉辦的體博會去輻射當地周邊的市場,一舉兩得。”張嘉猛表示。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