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科技變廢為寶
昔日一文不值,嚴重污染環境的蠶糞,經過發酵、粉碎、過濾、烘干、裝袋,成為價值3000元每噸的有機肥。近日,記者在宜州采訪時看到,黑乎乎的蠶糞經過加工,搖身變成了真金白銀。
宜州市是全國第一大桑蠶生產基地,全市2589個自然屯中,有2400多個自然屯共9.1萬戶41萬人從事種桑養蠶,年飼養桑蠶突破100萬張。過去,由于缺乏處理,每年三四十萬噸的蠶糞被蠶農隨意丟棄田間地頭,成了污染環境的“公害”。
蠶糞的處理令宜州政府非常頭痛。為了治理蠶糞的污染,該市決策層費盡心機,最初采取“政府化模式”建造的蠶糞搜集池,可是運行率低,污染治標不治本。幾經摸索后,宜州以“工廠化模式”為雛形,逐漸探索出“市場化模式”。在“東桑西移”的戰略中,把“資源轉移”轉變成“科技轉移”,用資源換人才、換技術。2009年,廣西舜泉蠶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蠶沙循環利用產業開發項目落戶宜州,該公司目前年處理蠶糞量30萬噸,生產有機肥20萬噸,提取葉綠素1000噸,年產值10億元。
“制造化肥并不是蠶糞在產業鏈中的終極目標,應運而生的蠶沙保健枕頭等項目,正在不斷提升產業的附加值。”宜州市委書記奉海峰說。該市桑蠶產業鏈從最原始的采收蠶繭,逐步延伸到桑稈、蠶絲、蠶糞加工。“桑蠶產業蛋糕可以再做大些。”自治區黨委副書記陳際瓦對宜州的做法給予了高度肯定。
該市慶遠鎮山灣村的韋玉君,2009年,僅賣蠶糞就收入了1600多元。“蠶糞過去臭熏天,污染清水毀秧田;自從低碳處理后,又得錢來又肥田。”在劉三姐鄉的桑地里,蠶農韋桓良唱起自編的山歌。“蠶糞”變“銀子”這一循環經濟下的低碳產業,讓三姐故里的小溪又變清澈了。著名桑蠶專家、浙江大學農業推廣中心石偉勇教授評價說:“此舉開啟了全國桑蠶產業發展的新模式”。
繼續變化著的,還有仍在高效推進著的蠶糞收集市場化運作。目前,宜州的市、鄉鎮、村三級蠶糞收集轉運網絡已初步建成,正在引入的東部農村行業合作社模式,將為這個糞堆變身的億元產業注入更多創新“因子”。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