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遞業亂象叢生 加強監管成為當務之急
近日安徽省消協發布全省快遞行業調查報告,報告顯示目前快遞行業總體情況不容樂觀。記者深入了解后發現,多個原因造成行業亂象,期待多措并舉,規范行業發展。
兩年投訴上升超八成
今年2月,某快遞公司給合肥的李先生送來一個山東寄來的包裹。按照快遞員的要求簽過字后,李先生拆開包裹才發現本應在內的一雙鞋子不翼而飛,這時快遞員已經離開。“發現鞋子沒了,我馬上給快遞員打電話,對方說我簽單了,出了問題就不是快遞公司的責任了。”
李先生的遭遇并非個案,類似“快遞變慢遞”“快遞物不翼而飛”等問題時常發生。這份調查報告歷時3個月(2010年12月至2011年2月),涉及省內23個市、縣,調查各類快遞企業51家。
調查發現,目前部分快遞企業資質不完備,有的不具備運送條件,只是倒貨和代理快件,發生消費糾紛便推脫責任,甚至關門走人快遞企業招收一線工作人員時,主要考慮身體條件,對文化水平,法律常識、溝通技巧等要求甚少,培訓更是少之又少。
調查發現,只有22%的被調查企業的快遞人員穿工作服,僅29%的人員在上門時主動出示證明,而這個證明只是名片,不是有效身份(工作)證件。對交付的快件沒有嚴格的驗視制度。調查人員將所寄物品封裝好交給上門攬收人員,只有39%的攬收人員提出驗視要求,不嚴格驗視制度為企業在發生物件丟失、破損等情況時推卸責任留下了空間,同時為消費者權益和公共安全留下隱患。不提醒保價、“先簽字再驗貨”“快遞代簽”現象普遍。個別企業存在壓貨現象,快遞企業從接到電話到上門收件,用時最長的為23小時30分鐘。
51家企業主動出具發票的只有13家,占25%。收寄隨意性大,快遞員身兼多職,企業相互轉包的現象普遍。
不公平條款隨處可見。15家快遞公司的70張郵件詳情單存在不公平的格式條款。
有規不依 自律不嚴
安徽省消協秘書長張純認為,目前快遞業實際服務與規范標準差距較大,企業有規不依,服務意識不強,管理存在問題是不容忽視的原因。
以快遞員上門收貨不驗視為例,事實上快遞企業都知道有關規定,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而明知故犯。此外,僅有25%的企業主動出具發票,15%的企業主動提醒保價。
某知名快遞企業安徽地區負責人告訴記者,快遞員之所以不愿意主動出具發票,是因為送發票的時間成本太高快遞企業限于成本,不可能給每個快遞員隨身配打票機,快遞員要回公司打好發票再送來,“月結的大客戶還好說,每天有多個散戶要二次送發票的話,快遞員嫌麻煩,就干脆不主動提發票的事。”
對不主動提醒保價,他解釋說:“保價的額度我們很難判斷,保價對于快遞企業來說風險很大。”快遞物品不保價,大大降低了快遞企業發生丟失或損傷后的賠付風險,卻給消費者帶來難以接受的后果。2010年2月,合肥市民小汝將一個數碼相機未保價從合肥快遞到上海,途中遺失,快遞公司只愿意按照運費的5倍賠償,最后經協商賠付給小汝300元。
另一家快遞企業安徽分公司負責人也承認,目前行業內部確實存在一些不規范的問題,但也有一些客觀的難題。該公司目前在安徽的業務是虧損的,去年底油價兩次上調之后,減少了公司40%的營業利潤;房租成本上漲了20%;新招了一批大學生,人工成本從總成本的50%上升到60%以上。“行業競爭導致我們價格很難大幅度提高,虧損壓力下,可能會降低對服務水平的要求,這也是近期投訴增多的原因之一。”
完善法規、加強監管成為當務之急
采訪中,各方一致認為,隨著電子商務和流通業的迅猛發展,未來對快遞業的服務需求更多,要求更高,快遞業事關公共安全,亟須加強監管規范和行業引導。
張純說,目前快遞行業遵循的是2008年國家郵政局制定的快遞服務全國標準,且多是一些原則性規定,已不適應現在快遞業的發展。特別是關于快遞企業損壞、丟失包裹的賠償責任過低,使消費者處于非常不利的地位,合法權益得不到有效保護。
張純等專家呼吁,應盡快制定一部全國性的、專門規范快遞行業的法律法規。從國情出發,通過立法使相關各方職責分明,促使快遞企業依法經營,監管部門有效監管,規范市場秩序。
不少快遞企業負責人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快遞行業目前人才缺乏嚴重。大學里雖然有物流專業,但沒有快遞專業。物流和快遞是有明顯區別的,物流送貨量大且時效不強,快遞業件散時間緊,按照做物流的方法做快遞“必死無疑”。因此亟須加強行業研究和引導。
合肥一家快遞企業總經理吳松云認為,快遞行業的發展沒有跟上業務增長的速度,低價競爭擠占了企業的正常利潤空間,影響了服務水平的提高。“我也希望能夠招一些大學生來做快遞,但目前的工資水平限制了我們招收高素質人員。”
專家建議,政府和行業協會應加強監督管理的力度,增加素質教育和職業技能培訓,引導企業誠信經營、公平競爭,健康發展快遞企業要逐步改變一味拼價格的發展模式。消費者也要增強維權意識,選擇講誠信、服務好的快遞企業,出現物品缺失、破損等問題時,依法向消協、主管部門投訴,維護合法權益。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