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慶:專注纖維基礎研究
“獲得學術帶頭人的榮譽是一心做研究的‘意外之喜’,這個獎項是行業對許多像我這樣的科研人員的一種鼓舞。”談及獲得“2013中國紡織學術帶頭人”的感想,中國紡織科學研究院研究員黃慶顯得很平靜,對于一個潛心科研的紡織人而言,獲獎與否并不是行業對其給予肯定的唯一標準。
從1984年進入中國紡織科學研究院工作,黃慶開始致力于產業用纖維的研發工作。特別是2002年以來,對于聚苯硫醚、超細纖維的項目開發無論從理論奠定方面,還是產業化進程上都有很大貢獻。比如,他對聚苯硫醚短纖維產業化生產技術的研究開發上系統地研究了國產纖維級聚苯硫醚樹脂的高溫流變行為、結晶動力學等性能,結合熔融指數/重均分子量K因子的研究,建立了國產纖維級聚苯硫醚樹脂的綜合評價體系。對國產纖維級聚苯硫醚樹脂的合成與開發、實現纖維級樹脂的工業化穩定生產具有重要的意義。
隨著行業技術發展和社會需求的不斷變化,黃慶的研究項目也不斷貼近市場趨于完善,“目前的環境污染比較嚴重,防PM2.5成為新的課題,同樣是聚苯硫醚,現在我們就要追求把它做得更細,用于袋式除塵,可以提高過濾精度。”黃慶介紹說。
在黃慶看來,科學、技術、工程是三個不同的領域,有著其各自的規律。從產學研角度分析,如果這三者可以構成一個擁有100個因素的完整體,那么,科學可以占3~5個因素,是發現規律的個關鍵點。科研技術屬于推動規律產業化發展、對其產生重要影響的20~30個因素。而工程實踐要占到70%~85%,這是不斷推進科研成果最終實現產業化的中堅力量。
要做成產學研完整的產業鏈,科學、技術、工程三者如何銜接是至關重要的,而當下,產學研真正長期有效結合的項目比較少,缺少的正是技術環節的深入。“科研院所要專注于科學的基礎研究,工程實踐是工廠的主要工作。”黃慶表示,產學研的結合并不是要培養全才,術業有專攻,三者結合的更好方式還需要探索磨合。
針對今年學術年會“跨界融合智能紡織”的主題,黃慶認為,跨界融合是未來的目標,跨行業合作需要一定的過程,其中要打破行業壁壘,要充分溝通交流,要互相了解行業規則。對于目前國內纖維行業缺乏頂尖人才的現狀,黃慶的期待或許代表了行業多數科研人員的心聲,“希望從國家層面重視纖維產業的發展,在行政支持和技術支撐上給予更多關注,這樣有利于行業培養頂尖人才,推動基礎產業的發展。”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