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讀拋儲政策的大邏輯
年初的時候,市場對于國家的拋儲政策過于悲觀的解讀,市場的行情一跌再跌,我們看到了年初到了9500,甚至有人認為會到8000,ICE到40美分。當時市場上認為,不僅拋儲巨大的數量會對市場形成嚴重的沖擊和打壓,同時對于我們中國紡織的消費也看的非常悲觀。用棉量越說越小,導致了市場整體悲觀的氣氛一邊倒。而后來我們看到整個國際市場并沒有呈現相同的下跌幅度。 我們的消費實際上并不是在下降而是在上升。 尤其是后期低價棉出現后,我們的價格真正和國際接軌,我們的企業甚至迎來了一個久違的高利潤,棉紗利潤都在1000元以上。
到了今天我們走到了另外一個極端,那就是說我們棉花價格是一天一個價地上漲,棉花消費還能延續增長嗎?由于拋儲時間上的推遲,然后又看到了拋儲數量和進度,遠遠沒有像當初承諾的那樣,滿足市場的需求或期望。 比如說如果每天三萬噸的拋儲量成交率達到百分之七十,拋儲量就會增加。結果是三萬噸常常達不到,天天100%成交,更不用說增量了。從開始對政策的解讀,到拋儲演繹的過程,就是期現貨走過的過程。 至今,我們仍然是在圍繞著拋儲政策的解讀,實施,期待,來交易的。 其它都是浮云。
可能市場上有各種不同的說法,諸如資金推動,技術圖形,印度棉價漲價,美國農業部報告,等等。 都對, 但核心邏輯還是拋儲。 換言之,如果拋儲如政策所言,每天保證3萬噸,不夠就拋5萬噸,可以想象一下我們的期現市場交易過程會有何不同嗎? 答案是100%的確定。
其結果是什么? 國家財政收入增加。同時也是雙刃劍,國內紗廠遭遇重創,消費下降,進口紗增量,接下來大大刺激世界各國棉花生產的積極性。去庫存變得艱辛,漫長。不要以為儲備棉庫存,對于財政是一件無關大礙的事情,稍有一點經濟常識,就可以計算出,由此每年產生的費用,質量變異,也是數以百億級別的浪費,且無人收益。 2012前,棉花消費占全球紡織纖維的50%以上,到目前的僅僅約27%左右。棉花消費大幅下降的起因就是12年的高棉價,導致各種人造纖維大舉代替了棉花。棉花的好日子,已經不多了。這一輪棉花大漲,下游反映很慢,人造纖維價格不跟,都會給價格高啟的棉花未來的消費,埋下隱患。
盡管看上去,日拋儲量不足,但我們五六兩個月還是拋出了一百萬噸。實際上一百萬噸,加上進口,加上今年的現貨,對于兩個月消費來說還是夠用,甚至富裕的。但為什么又產生了如此的恐慌?這里可能有兩個原因,一是企業希望增加庫存,應對接下來不確定的供應。二是有很多國儲棉花是被貿易商拍去了。在統計上,可能百分之四十的比例,除去一部分是替紡織廠代拍的,棉商買了棉花以后會套保,形成了自己的庫存。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