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催熱互聯網醫療:2020將成爆發元年?
抗疫持續催熱互聯網醫療。
當下,疫情進入下半場,焦慮、恐慌等負面情緒不斷累積,民眾心理健康受到更多關注,而如何利用互聯網技術提升診療速度也成為互聯網醫療下半場的關鍵。
互聯網醫療的優勢明顯,但其缺點也很突出:無法直接接觸病人取得最準確的信息、無法即時處理、無法進行除口服藥以外的特殊治療,特別是無法進行侵入性操作。“心理咨詢在互聯網醫療應用領域更具備試用意義,隨著抗疫新階段來臨,互聯網醫療在心理咨詢慢病診療的業務也逐漸增多。”某互聯網醫療在線問診醫生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說道。
受疫情影響,蓄勢已久的在線醫療呈現爆發之勢,多方平臺數據顯示在線問診量激增,而機構對在線醫療概念股的追逐也呈扎堆之勢。有上市公司高管直言,在政策、市場及疫情的催化下,2020年互聯網醫療將迎來真正的爆發元年,助推行業發展進入新階段。
抗疫下半場開賽
新冠肺炎疫情襲擊的不僅是人們的身體,還有心理。隨著抗疫進入下半場,無論是一線醫護還是普通民眾對于心理咨詢的需求都逐漸提升。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副所長陳雪峰曾表示,病毒通過多種途徑影響身體健康,疫情則通過信息影響社會健康。
而在線咨詢能做的,就是幫助來電者疏導、緩解當下的焦慮,向他們傳遞這種“正面情緒”。
騰訊醫療服務中心醫學部主任楊昊臻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自1月30日上線義診平臺以來,騰訊聯合醫聯、企鵝杏仁、微醫、好大夫在線等合作伙伴,累計服務用戶超過1200萬人次,為數十萬患者提供醫生咨詢,醫生線上接診壓力也大幅增加,單日診量超過80單/人。
隨著疫情的發展,用戶的咨詢需求也在發生變化。疫情初期,大家比較關心對新冠肺炎疾病本身的咨詢,對照自身情況看是否患病,遇到不適應該如何護理或者求醫,居家隔離指導、心理問題咨詢占的比例都很高。
而隨著疫情的穩定,在線下診療被阻礙一段時間后,慢病的在線咨詢量也開始有升高,特別是有一些慢病基礎的病人,以前通過線下診療固定就診某個醫生,但是這段時間,可能需要在線上尋求同學科的醫生幫助,完成其慢病管理和復診。
行業發展提速
互聯網醫療在疫情期間迎來切實改變,技術手段和醫生資源重新得到資源整合。
據楊昊臻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介紹,疫情期間騰訊方面增加了感染科醫生的投入力度,所有定向支持疫情義診的醫生都是來自全國三甲醫院,保證醫生團隊的專業水平。感染科以外的科室,則有可能來自三級或者三乙醫院。同時,所有醫生的入駐均需合規合法。我們要查閱醫生是否配備四個證件,這四個證件分別代表了醫生的四個身份:首先是身份證,代表是他本人。然后是執業證,代表他有行醫的資質。接著是資格證,代表他是哪個醫院的。還有一個是職稱證,代表他是主任還是普通醫生。
互聯網醫療用戶量的大幅增加,意味著過去用戶求醫只能到實體醫院的唯一選擇被打破了,這有助于用戶理性求醫,改變過去小病跑大醫院的習慣,逐步養成分級診療的思維,能線上解決的問題可以避免扎堆往大醫院跑。
各互聯網醫療平臺的能力快速增強,醫生在線咨詢和問診服務并不只是醫生和患者之間通過線上化手段的溝通,還有更多的平臺能力和工具,幫助提升這一溝通效率,像這次疫情中,騰訊就上線了醫生服務端、AI自查、預問診等工具。
“行業聯動更緊密,義診平臺的形式聚合了分散在各處的醫生資源,同時線上服務與線下醫療機構的聯動也更緊密,這有利于打通線上線下的無縫銜接,讓線上問診本身也成為線下求醫分診的一部分,最終整個醫療服務形態慢慢轉變成線上線下一體化的模式,對用戶是一件好事。”楊昊臻說道。
“此外,疫情期間醫生在線咨詢的工作量非常大,我們陸續做了許多幫助醫生分級診療的工具,進一步降低醫生與用戶的溝通成本,讓寶貴的醫生資源服務最大化的用戶。這些工具包括騰訊醫典的科普,與騰訊系平臺,如微信、騰訊看點打通,并在騰訊游戲旗下幾乎全部產品中植入專業‘抗疫’指南知識,進一步拓展醫療科普的覆蓋場景,目前已向4.85億人次推送了抗疫信息,幫助很多人潛移默化中形成對防疫信息的基礎了解。”
而在互聯網醫療流量爆火之后,線上問診平臺如何打通醫藥閉環?在疫情之后是否能突破以往的盈利困局?
楊昊臻認為,行業的健康發展看兩點,一是政策的支持,疫情發生以來,國家衛健委快速出臺指導意見,鼓勵開展互聯網診療進行疫情防控,要求針對發熱患者組織呼吸科、感染科、急診醫學科、重癥醫學科、精神衛生科及全科醫生開展互聯網診療咨詢,這對行業而言是一個積極信號。
二是看產業鏈的聯動與成熟。疫情期間物流配送服務受限,但可以預見后疫情時代各類藥品配送服務供給恢復,醫生線上處方到藥物配送的環節是能夠打通的,包括大量公立醫院在疫情期間積極開展互聯網醫療服務,加上各類互聯網醫療服務平臺的服務供給,從用戶角度看,問診服務的線上化已經具備很大的選擇空間。行業的未來發展值得期待。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