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服裝供應鏈的蝴蝶效應疫情下服裝企業走之路難
“每10件毛衫當中,有7件產自濮院,大家還不快來買。”3月20日下午,浙江省桐鄉市委副書記、市長于會游現身直播間,為濮院毛衫“帶貨”。
很“拼”的還有石獅市市長黃春輝,他近日也變身“主播”,號召大家“春暖花開的時候,穿上這件衣服,去見你想見的人,成為街上最靚的仔!”
疫情之下,大量服裝企業出現了海外訂單延誤取消,線下實體店庫存積壓,現金流告急,物流受阻等一系列難題。有網友調侃,戰“疫”是中國打上半場,外國打下半場,而對于業務以出口為主的服裝紡織企業而言,他們更加艱難,要打滿全場。
全球服裝供應鏈的蝴蝶效應
2020年3月中旬,Adidas 曾宣布,暫時關閉歐洲和北美的Adidas及Reebok門店,歐洲門店于3月18日關閉,美國和加拿大門店則于3月17日關閉。
另一運動巨頭Nike也于3月15日宣布關閉美國所有線下零售門店。Nike在加拿大、西歐、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零售門店從當地時間3月16日開始關閉。
海外疫情的持續擴散,對于中國服紡外貿企業而言,又是一次嚴重沖擊。據中國服裝協會第三次調研顯示,46%被調查企業反映,國內訂單大幅減少的同時,出口訂單也面臨下滑或被取消,物流受阻,壓力巨大。
“我非常焦慮,三個月來沒有睡過一天安穩覺。1、2月中國疫情嚴重,工廠無法生產,海外客戶急催訂單,我心慌。現在歐美疫情大爆發,客戶不催了,開始取消訂單,甚至推遲4月-6月的訂單,不知道接下來會怎么樣。”寧波一家服裝廠負責人許先生對《中國經濟周刊》記者表示。
這家企業早年主要為歐時利、VERO MODA、Zara、H&M等品牌提供布料,其生產的布料相繼出口到荷蘭、德國等歐洲國家,以及迪拜、澳洲等。
許先生告訴記者,一件衣服在到消費者手中之前,其實已經周游了半個地球。“韓國和日本的服裝公司在中國訂購布料后,運輸到東南亞的自建服裝生產廠進行成衣制作,最后成品衣服再被運送至歐美國家進行銷售,這就是服裝產業鏈全球化的一個縮影。”許先生表示。
根據世貿組織的數據,長期以來,中國一直是全球最大的紡織和服裝出口國,中國服裝出口占世界服裝出口的比例在35%以上。
但是,自從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據中國海關總署統計數據顯示,2020年1-2月,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額為298.35億美元,同比下降20%。其中,紡織品(包括紡織紗線、織物及制品)出口額為137.73億美元,同比下降19.9%;服裝(包括服裝及衣著附件)出口額為160.62億美元,同比下降20%
天津一家老牌服裝企業對《中國經濟周刊》記者表示:“疫情對我們的打擊太大了。賬上現金流都是負的,為了能夠撐下去,前段時間我們這些商家還去物業處要求減租。去年底的時候接了幾批歐洲的訂單,目前都已經被取消了。復工到現在并沒有接到新的訂單,開店也沒有客人,目前只能通過淘寶直播的方式來去庫存,原來五個合伙人現在只剩下我跟另外一個合伙人了。”
直播、轉產、合作 企業要學會自救
危機之下該怎么辦呢?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副所長白明對《中國經濟周刊》記者表示,目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發展仍然難以預測,對外貿企業的挑戰短期內很難完全消除,外貿企業既需要國家出手幫助,也需要自救。一方面需要國家對外貿企業的支持,讓他們能“活下去”,包括資金支持、稅費減免等“組合拳”;另一方面,外貿企業也應該尋求轉型,利用國內市場規模、產業規模、產業集聚等優勢,積極拓展國內市場。
危機之下,不少企業紛紛采取各種自救措施,通過轉向線上和內銷,或尋求合作等方式來降低風險。
例如,虎門的外貿企業幾乎全員上陣,老板就是銷售員,每天在朋友圈和各個微信群推廣自家產品,通過社交工具滲透對接需求,盡量減輕損失。
美邦服飾則表示,依托于電商平臺、微商城及社交軟件等新零售工具,公司打造三大業務場景,既做現有存量店鋪的增值,更為消費者提供多元化的購物體驗。從2月初至今,在微信端發展了數萬“零售合伙人”,目前突破數十萬單交易、超百萬件商品,而該勢頭還在進一步擴大。
東莞的很多企業轉產防護服、口罩等防疫物資。其中,戴世拉鏈已為多家防護服企業提供拉鏈配套,為更大力度支持戰“疫”,該公司還成立了防護服拉鏈專用車間。
紅豆男裝則推出了購買服裝送口罩的活動;茵曼、拉夏貝爾等品牌玩起了“福袋”活動,通過推出不同價位的福袋,增加與消費者的互動,實現品牌宣傳和清理庫存的雙贏。
北京服裝學院教授郭燕對《中國經濟周刊》記者表示,疫情過后,全民健康產業必將迎來爆發式增長,健康、養生將是人們未來生活主題。對于服裝行業而言,消費者會更關注健康的、功能性服裝產品,因此會極大地推動健康服裝產業、功能性服裝產業以及民用防護用品等產品的爆發式增長。
“所謂危中有機,一旦產業轉移加劇,中國可能會丟掉此前積累的競爭優勢。因此,對服裝企業而言,除了做好防疫外,盡早全面復工是當務之急外。此外,企業還要開創高性價比產品,注重單品類的品質,增強產品的文化屬性,增強客戶的黏性,同時做好在線化營運,線上線下完全融合,實現產品在線、服務在線、設計在線。”郭燕表示。
來源:中國經濟周刊 作者:侯雋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