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梅生:綠色建筑的商業模式待形成
2020年突如其來的一場疫情,對中國的綠色建筑提出了更高要求。
綠色建筑,不僅是環境資源的綠色,更是人本身的安全。想實現更高質量的發展,綠色建筑就需要科技賦能、金融活水。
8月8日,在博鰲21世紀房地產論壇第20屆年會上,全聯房地產商會創會會長、精瑞人居發展基金會主席聶梅生表達了上述觀點,她還指出,綠色建筑要發展就要依靠科技與金融賦能,并且需要尋找新的商業模式。
數字化讓綠建更智能
綠色建筑在中國已發展了20年,前十年里,綠色建筑主要是“四節一環保”,強調建筑本身的綠色性能,但缺少人的居住感受。
近十年里,綠色建筑則回歸到以人為本,重視健康和安全屬性,逐漸轉向數字化、智能化。尤其是這次的疫情,給大家敲響了警鐘,聶梅生指出,所有的綠色建筑最后還是要做到關注人的發展。
首先,就是要利用科技,讓綠色建筑達到更加智能化的水平。
她分析了疫情中的事例。中國之所以能夠把防疫工作做好,一方面是社區有形圍墻在疫情防控中發揮了較好的隔離防控作用,其次就是二維碼、GPS、大數據、監控類傳感器形成的物聯網聯合作戰。
疫情,讓人們在無常中又體會到了技術賦能的力量。聶梅生認為,數字化賦能綠色經濟已經是全球化的事情,如果不借助數字化的技術、智慧化的系統,“四節一環保”和人的健康安全都不能保證。
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對于綠色建筑來說也同樣如此。想要繼續保持高質量的發展,綠色建筑就必須和數字化、智慧化結合。聶梅生指出,人的生存環境想達到舒適、安全、高效、健康,一定和物聯網、傳感器、大數據分析、綜合調度等技術有關。
她表示,全聯房地產商會和全國制標委馬上要聯合啟動一連串的關于數字化社區標準的制定。信息化、智能化是社區未來的發展趨勢,綠色建筑也不能“獨善其身”。
綠色金融賦能面臨困局
“左膀右臂”需要齊全,聶梅生說:“發展綠色建筑沒有金融支持是不行的”。金融作為一個行業發展的“墊腳石”,發揮著基礎性的作用。
綠色建筑的發展需要金融的支持。聶梅生表示,我國的金融無非就是開發貸、個貸、企業貸、信托等,但對于綠色建筑來說,還有一個支持就是綠色金融。
她具體介紹了我國正逐漸發展且融資成本較低的綠債。她表示,國內房企融資成本一般在10%上下,但綠債的利率基本上在5%。龍湖發了大概40億元,利率基本上在4.4%到4.6%。
除了利率較低,聶梅生還表示,綠債的單一項目募集資金體量更大、資金運用和時間更加靈活、審核效率也較高。
綠債的這些特點,對于房地產綠色改革具有重要的意義。首先,綠債為綠色建筑的發展提供資金支持,是房地產綠色改革的重要后盾。其次,綜合作用之下,會倒逼房地產企業進行綠色改革,從而推動房地產行業向綠色發展。
但綠色金融賦能在我國的整體發展并不亮眼,全球投向綠色建筑的綠色金融大概占到30%,而國內只有6%。聶梅生認為,造成這種情況主要有兩個原因,一個是信息發布,“綠色效益”評估和發布與金融系統不銜接,另一個是信用體系。
把視角從整體轉向具體來看,綠色金融賦能的困局表現為,要做綠色建筑的房地產企業,拿不到錢,而金融機構有錢又找不到好項目。
聶梅生認為造成這種怪圈現象的原因是,現在房地產調控,開發類的貸款基本上一刀切。其次,綠債偏愛信用評級AAA和AA+的企業,但這類企業融資手段多,自身的融資成本就比較低,對綠色債券的依賴度并不高。
然而,一些做綠色建筑非常辛苦、創新能力比較強,并且需要支持的中小企業,評級不夠,又拿不到綠色金融的支持。
錢荒和資產荒的情況同時存在,綠色金融與綠色建筑不能成功匹配。由此可見,綠色金融在賦能綠色建筑的路上還需解決這種錯配問題。
演講最后,聶梅生表示,現在國家說的三件大事包括數字化經濟、綠色發展、舊改應該通盤考慮,形成新的商業模式,走出現在的周期。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