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智能制造理念存差異 中小企業商機凸顯
“2017年我剛來中國的時候,許多大企業已經在智能制造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日立產業系統事業統括本部總經理佐佐木一彰告訴記者,“這兩年中國智能制造的發展速度非常快,過去那些在智能制造上并沒什么優勢的中小企業也紛紛開始涉足智能制造,讓整個市場的商機出現了很大變化。”
在2020中國第22屆工博會期間,日立以集團形式參加了這次展會,并首次展示了日立基于創新解決方案Lumada所提供的覆蓋產業全價值鏈的智能產品及解決方案。
佐佐木一彰表示,今年的展出形式與此前發生了不少變化。在2018年日立首次參加工博會時,并不確定以何種方式進行展示,因此展出的內容主要是個別工序上的一部分內容。
“但2020年不同,我們要向中國展示在整個工廠生產開始前、開始后以及整個生產完成以后的全產業鏈日立在工業自動化控制方面的所有內容。”佐佐木一彰告訴記者。
佐佐木一彰還指出,日本一直認為人工的制造是超過所有機器制造的,但中國有些人認為機器生產出來的東西要比人工生產的更好一些,理念不同讓中日在智能制造實踐中需不斷磨合。
中日制造理念差別
作為從3年前才來到中國工作的日本人,佐佐木一彰對于中日之間在智能制造理念方面的差別有著自己的理解。
“在制造方面,日本人一直是認為人工的制造是超過所有機器制造的,也就是說,只有熟練的技術工人和人工的控制才能生產出最好的產品。”佐佐木一彰說,“但到了中國,因為熟練工人的技術程度與日本差別很大,所以中國有些人會認為,機器生產出來的東西要比人工生產的更好一些。”
這樣理念的不同,讓中日在智能制造方面的實踐產生了不少差別。
“在日本人的概念中,可能智能制造更多不是為了減少生產線上的人工,而是因為日本本身的勞動力不足,才會有了機器替代人工的工作。”佐佐木一彰說,“在中國實現的智能制造,目的則主要是為了減少生產過程中出現的錯誤,盡可能使這種因為不熟練而出現的錯誤消失掉。”
也是因此,在智能制造的實踐過程中,中國更傾向于用機器代替技能工人,用無人化減少產品的瑕疵或質量不足,盡可能提升最終產品的良品率;而在日本則一開始是有熟練工人,才有了工廠的智能制造,用于彌補工人數量的不足。
“在智能制造方面,中國和日本在一開始就有巨大的不同,在這種情況下突然拿日本的智能制造技術到中國來,是不是能夠適應中國這種需求,我是有一點疑問的。”佐佐木一彰說。
也是因此,日立需要做出更大的改變和努力,去適應一個完全不同并且飛速發展的中國市場。
“我們首先應該開放自己的技術,通過開放技術的方式來爭取更多的伙伴,讓這些伙伴和日立一起共同開發適合于中國企業需要的解決方案。”他說,“特別是新基建,有很多技術是希望通過信息新基建的建設來介入到其中,我們正在進行相關的調查分析,希望在這塊開拓出新的商業市場。”
智能制造向全產業鏈進化
實際上,全產業鏈的智能制造是中國企業發展至現階段后的必然。
佐佐木一彰表示,中國的智能制造實際上是以大踏步的方式進步,所以速度會非常快。“舉一個例子,在日本是先通過有線控制,之后才一步一步進入到無線控制的階段,但在中國一開始可能就直接進入了無線控制的階段。”他說,“日本要走好幾步才能實現的,可能中國就一步到位了。”
但是,這樣的情況也造成了目前中國制造業智能化的一些問題,也產生了中日之間目前智能制造現狀的一個差別。例如大量工廠在制造的個別環節上,可以實現非常良好的自動化控制,但在統合整個工廠的過程中,就會發現其中許多環節是欠平衡的,并沒有達到全體的最佳效果,不能夠達到如日本那樣的,全過程最優化的智能制造。
2016年,日立發布了其自有的工業互聯網平臺Lumada,這一平臺在不久之后便進入中國。2020年開始,日立決定要將這一平臺作為一個新事業來對待。不過,這一平臺前期在中國的推廣和落地并不是特別順利。
“實際上,中國在制造業方面的需求和日本有很大不同,也和全球其他國家相比有很大區別。”佐佐木一彰表示,“日立究竟能否在Lumada平臺上清晰地滿足中國客戶的需求,這是我們的一個非常大的課題。”
他表示,過去日立只是單純在日本開發一項技術并出口至中國,但現在通過這種方式去解決中國的實際問題變得更加困難。“我們需要有一個新的方式去適應目前的中國市場,可能原本的技術在日本開發,但這項技術需要用中國的方式在中國發展。”他說。
而在推廣過程中的另一大難點,則在于用戶在使用Lumada解決現實問題之后,不愿意將解決方案和使用方法告訴日立;同時,因為日立在信息保護方面的重視,導致技術從某個產業向其他產業轉移時,遇到了多重的阻礙,最終結果卻是導致整個平臺的技術傳播變慢。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