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寶設計大師陳世英:世間榮華掌中過
假如你打開搜索引擎,尋找關鍵詞“陳世英”或“Wallace Chan”,你會發現與之相關的高頻詞匯是:華人珠寶設計大師、國寶級收藏、首創多項新技術……而與這些極高級別的榮譽和璀璨華美的珠寶并置的,是新聞照上已經年屆花甲的陳世英:一襲素簡的純黑布衣、一頭利落的灰白短發、一把魏晉雅士般飄逸的須髯,那架著眼鏡的臉龐常常被鏡頭捕捉到謙恭平和的神態。
2021年5月14日,陳世英首個大型藝術展覽《鈦坦:物質與時空對話》將于意大利威尼斯大運河畔的15世紀建筑物Fondaco Marcello內拉開帷幕。展覽將帶來一系列以鈦金屬和鐵為材料的雕塑,一方面是對陳世英多年來雕塑和裝置藝術創作的首次梳理;而另一方面也表達了他對物質、空間和時間之間關系的長期思考。一個珠寶設計大師居然做起了雕塑作品?鈦金屬是什么?這些代表著物質的金屬材料又如何跟時空產生聯系?日前,陳世英接受了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的專訪,在解答以上的問題之外,還分享了他在珠寶設計和雕塑領域的創作與探索心得,介紹了自己半個多世紀以來的傳奇人生。
陳世英作品。資料圖
寒門出大師
小時候的家境貧寒、物質匱乏,練就了陳世英對萬物生命和時間延續的體察和敏感。1956年,他出生于福建福州。上世紀60年代初,跟隨家人移居香港。在童年的時候,他已經學會怎么用物質量度時間。為了省錢,小時候總是要穿過膝長的短褲;為了幫補家計,年紀尚幼的陳世英早早輟學,在一家石雕工場當起了學徒。但創作的渴望讓他厭倦了工場里千篇一律的流水作業,于是17歲的他離開了雕刻師傅,在家住的大廈的走火通道置辦了桌椅,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自學自練雕刻。但由于物質匱乏,雕刻刀磨鈍了也不舍得扔掉,他把工具的功能改完又改,“讓他們無限地活”。有一次,陳世英偶然在逛書店時看到一本介紹米開朗基羅雕塑的書,來自西方的雕刻賦予了他新的視角——光線、抽象、張力、生命力。由此,陳世英開始對光線流動潛心鉆研,這也為其后來重新定義寶石切割打下基礎。
1987年,31歲的陳世英結合陽雕、陰雕技術,配合精算式進行角度切割,首創的“五面倒影雕刻法”,又名“世英切割(Wallace Cut)”,榮獲當年的國際設計大獎。這種立體內雕技法是通過在多面透光寶石背面鉆孔,雕刻和蝕刻出十分考驗操刀人逆向思維的圖像:眼睛看到最深的地方其實是最淺的,左邊其實是右邊,反之亦然。而當人們從完工的寶石正面看去,雕刻的圖像會被光多次折射,不斷改變折射的角度令影像重迭,就會形成多個立體的倒影。陳世英的經典作品《荷萊女神》正是憑借這種前無古人的雕刻技法,驚艷地呈現了一“人”多面的夢幻效果。隨后,他于1991年參與巴塞爾珠寶展并獲邀在1992年到德國寶石博物館舉行個展,被當地主流媒體譽為“亞洲雕刻天才”,奠定了他雕刻大師的地位。
奮起再求索
1996至2000年間,陳世英深入探索“佛教藝術”,不僅為寺院創制大型雕塑,同時也歷時兩年零七個月制作了臺灣佛光山的佛牙舍利寶塔。在佛塔完成不久后,陳世英散盡家財,跟隨一位禪師出家修行。后來,他逐漸領悟到實現生命價值的路途唯有創作和夢想,“活著就是為了創作,創造就是生命”。因此他重新振作精神,奮起還俗。還俗后,陳世英一貧如洗,就試著用水泥、銅和不銹鋼等廉價廢棄的材料進行藝術創作,環繞對生命、成長、死亡以及人類奮斗的詰問作主題。而對多種材料的精研和將材料本身推向極限的欲望,自始至終驅使著他的藝術創作。
2001年開始,他翻開了珠寶創作的新篇章。為了打破黃金由于重量導致佩戴不適的局限性,他開始研究一種被譽為“太空金屬”的物質,鈦。鈦由于輕盈、耐耗、堅硬,與人體組織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被廣泛用于航空業、人造骨骼和心臟起搏器。經過八年的嘗試,他終于讓鈦滿足自己的要求,應用在珠寶設計中。而今,《鈦坦》展覽中的陳世英更是能隨心所欲地運用多種雕刻技術:建模、鑄造、雕刻、焊接和組裝,通過將鈦金屬的輕盈和永恒性以及鐵的沉重和易腐蝕性并置,引發觀者對物質與時間的討論和思考——鐵最終會生銹,而鈦金屬不會腐蝕,更接近永恒。一件件擁有深沉而震撼面部輪廓的巨型頭像,臉上都帶著神像般的平和氣質。
這跌宕起伏的一生,獲得過世界榮譽,也曾試過一無所有,陳世英對記者表示:“我感恩生命中的每一個際遇。”他用十二個字概括了自己的處世哲學:隨心而行,隨境而變,隨遇而安。奢華來去匆匆,而藝術永存。從學徒工匠到設計大師,陳世英始終猶如一只敬持己身的“空”酒杯——正因為不“我執”,所以“空”,所以能被斟滿、能容萬物、能創造大千世界。
《21世紀》:在本次展覽中,你用了鈦金屬和鐵這兩種物質的壽命長短來探索時間概念上的短暫和永恒。你自己是怎么看待時間的相對性?
陳世英:因為我從小缺乏物質,所以千方百計想要延續物質的生命,也習慣了用物質去量度時間。長大了,褲子就合身;找到了方法了,雕刻刀也可以起死回生。所有物質都有生命,生命就是時間。我將鈦金屬與鐵并置,讓他們擁有人似的表情與形態,讓他們擁有某種壯麗的詩意。鈦金屬將活得比鐵長久,鈦金屬和鐵都將會活得比我長久,我們的時間就這樣互為長短。時間極其短暫,又極其悠長,它包涵了一切。
《21世紀》:在接到一件珠寶設計時,你最先考慮的是寶石本身的材質,天然的形狀,還是整體的構圖呢?
陳世英: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呢?我也說不清楚。有時候,意念仿佛是無中生有的,有時候則是被物質牽制了思考。創造是沒有先后次序的,我習慣了一想到就去做。失敗是必經的,嘗試是必須的,混亂是必然的,直至作品成型前的一刻,一切都是混沌。
《21世紀》:如果要用一種寶石或者一種金屬的材質來比喻,會覺得自己最像什么?最希望誰能佩戴你設計的珠寶?
陳世英:做珠寶雕刻學徒的時候,我已知道自己不愿被某一種寶石、材質或者工藝束縛。我想要上天下地,無所不曉,所以我最初接觸的是不透明的寶石雕刻,后來也被半透光以及全透光的寶石吸引;我最初接觸的是中國傳統的題材,后來也被西方的神話傳奇所吸引;我最初做的是微型的雕刻,后來也想要做大型的雕塑。能夠做到什么都像,也什么都不像,那就是最理想的存在的狀態。至于珠寶,我最終極的對象是歷史,我是為了歷史而創作的。
《21世紀》:為了歷史而創作是什么意思?
陳世英:過去的歷史給了我們什么?我們的存在會給未來人的歷史是什么?如果我們的創作是為了某個人的話,視野就窄了。但如果創作是為了宏觀的歷史的話,每個人都能夠透過這個作品得到一些靈感,得到一些共同的啟示。人的存在、物的存在、工藝的存在,這些存在都應該是為了未來而建構的。
《21世紀》:你會怎么總結自己過往40多年的藝術創作歷程?如何保持著自己在創作上的進步和先鋒性?
陳世英:我不能總結。雖然已經努力了半個世紀,但是我覺得我的藝術生命才剛剛開始。嚴格來說,每一天睜開眼睛就是新生命的降臨,千萬不能對生命麻木、不要對生活麻木,這樣才能持續地創新。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