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力癌癥早篩研究 液體活檢技術成重點
近日,科技部重點專項“惡性腫瘤篩查早診的液體活檢技術研發及評價研究”項目啟動會在京舉辦,該項目將重點突破我國高發惡性腫瘤篩查及早診早治液體活檢關鍵技術,構建高靈敏度、高特異度、高效經濟的惡性腫瘤液體活檢早診技術體系,開發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篩查/早期診斷試劑盒。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院長赫捷院士指出,惡性腫瘤已成為嚴重威脅人民生命健康的第一殺手,且到醫院就診的患者多偏晚期。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著力推行癌癥篩查、加強癌癥早診早治及科研攻關,解決民生痛點。該項目的啟動標志著癌癥早診早治已變為國家戰略的一部分。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內科主任王潔教授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目前腫瘤早診早篩存在一些瓶頸,包括現有技術手段不足、缺乏液體活檢等新技術,希望通過此項開發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惡性腫瘤篩查和早期診斷的試劑盒應用在臨床。與此同時,王潔希望未來早篩檢測應在保證準確性的同時降低收費價格,以提高腫瘤篩查可及性。
對此,泛生子聯合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王思振也同樣表示,一個腫瘤早篩產品的研發關鍵應該是基于臨床的真實需求和嚴格標準,孵化出來的技術和產品,還應具備大規模應用和產業化潛力,也就是既精準又便捷還不貴。
活檢關鍵技術待突破
據了解,該項目將針對肺癌在全國20省份、12萬社區高危人群肺癌篩查的多中心前瞻性隊列中驗證其有效性;針對消化系統癌癥,依托城市、淮河流域10萬人以上的癌癥早診早治項目隊列驗證其有效性。
“這個項目是國家十三五最后一批課題,主要聚焦于中國的常見的高發腫瘤。但目前腫瘤早診早篩存在瓶頸,最大瓶頸在于現有技術手段不足,并且缺乏液體活檢這類新技術。”王潔指出。
王潔表示,希望該項目結束時,可以開發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惡性腫瘤篩查和早期診斷的試劑盒應用在臨床上。“包括我們的靶點選擇、技術開發、臨床驗證以及產品轉化,都是實現這個目的的保障。”
前FDA資深專家、泛生子首席醫療官胡云富介紹說,液體活檢就是通過少量血液即可檢測血液中游離的腫瘤的DNA,為癌癥早篩帶來新的希望。與傳統影像或其他相比,液體活檢可以無創、及時、靈敏地檢測早期腫瘤標志物而達到癌癥早篩的結果,因此活檢技術在2015年被MIT評為年度十大技術之一。
“液體活檢癌癥早篩是否能夠取得突破性進展,在于癌癥早篩研發三個不同階段,即能否取得早期癌癥標志物的研究突破、前瞻性研究進一步驗證標志物,和最終大規模在人體中應用價值的見證。” 胡云富指出。
此次,泛生子為上述項目提供的關鍵技術支持的原研技術Mutation CapsuleTM技術,只需少量血液,即可同時檢測甲基化和包含SNV、Indel、CNV、HBV等在內的多種基因突變,在不犧牲靈敏度的情況下對一個樣品進行多種測試,其優異的靈敏度及特異度已在肝癌早篩領域得到驗證。“泛生子在肝癌早篩領域已積累了豐富的科研成果,并將致力于在肺癌、消化系統癌癥等高發癌種上再次實現關鍵技術突破。”王思振表示。
之所以要加強液體活檢技術,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劉騫教授以腸癌舉例稱,中國與美國結直腸癌5年生存率相比差距很大,之所以距離大,并不是說因為手術、放療、化療等技術以及藥物的使用有很大差異,最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到醫院診治的腫瘤患者中,早期病例比例過低。
“美國等經濟發達國家整體發病率逐年呈下降趨勢,是因為他們通過規范、系統篩查發現了大量的早期病例和癌前病變,這導致最終它的治療效果和我們之間存在著一個比較大的差異。” 劉騫分析說。
與此同時,劉騫指出,“癌癥早篩是降低包括消化系統腫瘤在內的癌癥發病率和病死率非常有效的方式,但目前篩查方式都存在明顯的短板。”
他仍以腸癌為例稱,目前采用的篩查手段分為兩類,一是包括便潛血實驗、問卷調查等非侵入性的篩查,這些模式在我國應用廣泛,但因靈敏度、特異度遠達不到篩查要求,出現假陽性、假陰性病人;侵入性的篩查方式準確性比較高,但篩查率也不高,因為患者感受不好,如腸鏡是有創性檢查方式,會出現腸道穿孔,劇烈的疼痛不適,老年人誘發心率失常、腦血管意外等情況,而且在準備過程中程序也比較煩瑣。
提高癌癥篩查可及性
“實際上,在腫瘤早篩研究中,也涉及多學科診療模式,靠一個學科單槍匹馬是不可能的,需要我們腫瘤相關的多學科建立合作,同時也需要跨學科建立合作。同時我們也需要做基礎研究的科學家參與,更需要一些擁有領先技術的基因檢測公司的參與,這是個大的團隊,共同來探索腫瘤的本質,從而研發出好的診療技術和產品,運用到我們臨床上。”王潔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析說,現在很多研究都是多團隊的協作。
王潔認為,推動腫瘤早篩產品的可及性包括兩個重要的方向,一是技術的靈敏度及特異度,另一方面就是價格問題。“一個早篩產品1000多元太貴了,最理想的是幾百元就可以。”
王思振也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泛生子當前做的多組學研究本身就意味著多學科的研究。“如果想達到早篩終極的目標,即準確,而且不能太貴,多學科的參與及其多維度的數據分析是必不可少的。如泛生子的技術平臺,實際上是綜合了基因組學、表觀遺傳學(甲基化)和蛋白組學三個不同維度的學科。”
事實上,相比于傳統的活檢方法,由于無需組織穿刺,而是通過血液、尿液這類非侵犯性取得的標本通過高通量測序等技術對疾病進行診斷和評估,而且液體活檢具有副作用小、操作簡單、能重復取樣等優點,另外液體活檢醫療成本也較低。
此前,根據美國Medicare對肺癌穿刺活檢開支分析,普通穿刺的開支為8,869美元。約20%的穿刺活檢會導致并發癥,穿刺活檢與并發癥治療的開支將達到37,745美元。對醫療保險來說,平均每次穿刺活檢的成本為14,634美元。第一代CTC技術Medicare報銷額度為369美元,二代CTC與ctDNA技術開支約在800-1000美元。
“一個腫瘤早篩產品的研發關鍵就是,將來能得到大規模的應用,畢竟再好的產品研發出來以后沒有應用,就不能創造臨床價值和社會價值。而腫瘤早篩產品的產業化、商業化能夠更好地推動腫瘤早篩的可及性。實現產業化,技術要足夠好,達到一個程度不僅是臨床上應用路徑清晰,還要達到這樣一個程度帶來經濟學上的一部分問題。”王思振指出。
在王思振看來,我國腫瘤早篩早診的商業化市場,離所謂的紅海還很遠。以肝癌早篩為例,中國一億多高危人群,假如僅僅讓10%的人去應用這樣的技術,就已經可以帶來很大的商業化規模。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