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助生殖的繁榮與隱憂:民資加速進場 核心問題難解
隨著政策的不斷放開,民營資本參與醫療服務有了更多可能。
近來,輔助生殖領域頻現民營資本身影。8月18日,成都艾偉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發的輔助生殖培養用油獲得國家藥監局頒發的III類醫療器械注冊證,實現了該類產品國產同類III類證的零突破;此前,錦欣生殖于2019年成功登陸港股;而在A股則有漢商集團、通策醫療、麥迪科技等也都先后進軍輔助生殖領域。
“近年來,中國民營醫療服務已經取得了顯著發展,現階段市場化資本更加關注的是競爭環境較好、技術門檻較高的細分領域,輔助生殖領域毫無疑問成了資本青睞的領域之一。”9月1日,北京一健康產業投資基金投資經理王俊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近年來一二級市場輔助生殖企業動作頻頻,國內民營輔助生殖服務領先企業受到資本市場熱捧。
但與此同時,王俊也表達了自己的擔憂:“我們可以看到通策醫療布局近十年的輔助生殖醫院在2019年仍未盈利,由中信醫療產業集團和湖南湘雅集團合資運營的民營輔助生殖龍頭中信湘雅生殖與遺傳專科醫院有限公司也遲遲未能進入資本市場,由此可見民營資本參與輔助生殖服務領域所面臨的運營難題和退出渠道均未得到完美解決。”
民資加速入局
根據中國人口協會、國家衛健委此前發布的數據顯示,中國育齡夫婦的不孕不育率從20年前的2.5%-3%攀升到近年來的12%-15%,不孕不育者約5000萬。
然而,受環境污染、生育年齡推遲、生活壓力增大等因素影響,不孕不育人數還在不斷增加。據弗若斯特沙利文調研預計,我國不孕不育率到2023年或將增長到18.2%。
北京一三甲醫院婦產科教授向記者表示:“目前不孕不育的治療方法比較成熟,相關疾病的診斷以及對應藥物治療、手術治療方法均有指南及共識。在一般治療方法均無效的情況下,IVF(試管嬰兒)將是患者最后的希望,而這類患者的數量大約占比20%-30%。但相比于一般治療手段,IVF的費用較高,一般一個周期的費用約2萬-3萬元,并且通常需要2-3個周期才能成功受孕,患者平均支付金額在5萬-10萬元之間。”
根據2016年原國家衛生計生委披露的數據,中國經批準的輔助生殖機構年均完成70萬個輔助生殖周期,按照近年來輔助生殖行業的增長趨勢,保守估計市場規模已超過500億元。
龐大的市場規模和患者的剛需性,是輔助生殖領域受到資本市場追逐的重要原因。資本市場中最早涉及輔助生殖領域的上市公司是通策醫療。
2011年,通策醫療發布公告稱,投資1000萬元與昆明市婦幼保健院共同設立一家專注于輔助生殖服務的新醫院,其中通策醫療持股65%。同年,通策醫療出資140萬美元與英國波恩公司成立合資公司,意在引進國際頂級的輔助生殖技術和管理。
而自2019年以來,進入這一賽道的資本玩家與日俱增。2020年7月,漢商集團發布公告稱,擬出資7130萬元入股同濟醫學院生殖醫學中心,占股31%,整體估值達到2.3億元。麥迪科技則是從2019年開始快速出手收購,在2019年9月以3886.2萬元的價格成功收購海南瑪麗醫院51%的股份;又于2020年6月公告擬收購國衛生殖醫院不低于20%的股權,布局北京市場;2020年8月又發布公告擬收購天元醫院51%的股份,布局黑龍江市場。
發展面臨諸多制約
盡管輔助生殖服務領域的投資熱情火爆,但是民營資本入局后,卻往往面臨諸多問題。
“由于牌照限制導致的擴張困難、管理和運營脫節帶來的運營問題、與公立醫院合作后的收益退出機制等,都是民營資本參與輔助生殖機構投資后面臨的核心問題。”王俊如是表示。
根據原國家衛計委頒布的《人類輔助生殖技術配置規劃指導原則(2015版)》規定,新籌建開展的輔助生殖技術應當配置在三級綜合醫院、三級婦幼保健院或三級婦產醫院,并且按照其中規定的每300萬人口設置1個輔助生殖機構的原則推算,到2020年各省份將基本達到輔助生殖牌照的規劃數量。這也就是說,未來新增輔助生殖機構的牌照數量將非常稀少。而大部分的輔助生殖機構業務的開展是受限于地域的,所以未來在不同的地域收購存量牌照將是行業發展的重點。
在王俊看來,牌照的稀缺性將是未來掣肘企業發展的重要因素,這就解釋了為什么上市公司近年頻繁收購輔助生殖機構。
運營難題亦是民營資本必須面對的重大難題,通策醫療投資設立昆明生殖中心近十年時間,而根據其2019年年報顯示,昆明市婦幼保健生殖醫學醫院有限公司僅實現收入1100萬元、凈虧損3萬元。地處云南省會昆明,并與昆明市婦幼保健院合力運營,但昆明生殖中心的發展并未達到通策醫療的投資預期。
當然也有成功的案例。作為早期民資入股的樣本,早在2002年中信醫療產業集團與湖南湘雅集團合資設立的“中信湘雅”,先發優勢也使得中信湘雅是目前中國輔助生殖機構中當之無愧的龍頭,每年完成輔助生殖周期近4萬例,年凈利潤近2億元。
但即使作為行業最成功的企業之一,中信醫療產業集團至今也未能成功實現上市。中信醫療產業集團最接近上市的一次是與中信系上市公司中信海直的重組嘗試,但最后以終止收場。
根據中信海直彼時披露的信息,“鑒于中信醫療重要子公司在資產權屬、經營資質及歷史沿革上存在問題,未完成全部整改工作;以及中信醫療重要子公司的少數股東就相關子公司的估值水平和未來經營業績的預測未能與中信醫療達成一致”,故終止此次重大資產重組。
“有市場化資本參與的醫療集團普遍存在與公立醫院合作、改制、收購等歷史沿革,想要合法合規的登陸中國資本市場需要經過較多整改。其中最核心的問題之一是我國公立醫院的非營利性質,如果不能夠成功地將醫院性質變更為營利性,那么如何合法合規地從非營利性醫院取得收入將是對投資方最大的考驗。”王俊解釋稱。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