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張大千美學之魅
陳華文
在中國近現代史上,張大千(1899-1983)和齊白石、黃賓虹、徐悲鴻、林風眠一樣,都是繞不開的大師,這些藝術大師性情、才情和命運各不相同,但是共同構成了一部瑰麗燦爛的藝術史。今年是張大千誕辰120周年,研讀傳記《借古開今:張大千的藝術之旅》,無疑能夠深刻領略一代繪畫大師的美學之魅。
這本傳記特別值得推薦之處是,作者馮幼衡教授于1976-1983年期間,擔任張大千的英文秘書,多年和張大千零距離接觸,對他的生活經歷、繪畫風格及藝術主張可謂了然于胸。馮幼衡曾就讀臺灣大學外文系,并且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藝術考古系獲得博士學位,目前擔任臺灣藝術大學書畫系教授。馮幼衡的文筆細膩洗練,對張大千的人格特征點評恰到好處,對其藝術風格及成就的評論客觀理性。
張大千-資料
傳記分為三個部分:張大千的崛起與時代、張大千的青山綠水、張大千的人物畫。毋庸置疑,張大千是中國繪畫史上公認的“全能大師”,而尤以山水畫為人津津樂道。概而言之,張大千的山水畫創作也分為三個時期。
第一個時期是臨摹學習期。他臨摹水平極高,特別是臨摹石濤和八大山人的作品,很多大收藏家、鑒賞家都難以辨認真偽。38歲前后,張大千在掌握唐宋繪畫名家的筆墨之外,又以“搜盡奇峰打草稿”的石濤精神,先后游歷了黃山、華山和峨眉山,以造化為師,逐漸形成了利落、靈秀、峻峭、爽利的山水畫風格,運筆勁健、靈秀,有現代藝術的氣象。
第二個時期是山水畫風格成熟期。從1940年赴敦煌到1957年,張大千深受敦煌壁畫的影響,除在皴法、設色上仍然有石濤的影子外,他在創作手法上逐漸出現較多的自家面目,用筆圓潤、簡潔,設色明快、清麗,變厚密蓬勃之風為靈動疏朗之格。并且一改明清文人畫之弊,創作了大量寫生作品,別有自然情趣。
第三個時期是山水畫創作巔峰期。1957年的張大千由于患上眼疾,畫風趨向寫意。此時的他,著重探索山水畫的創新問題,開創了潑墨、潑彩的新畫風,在集傳統之大成之后,走向繪畫創新巔峰階段。縱觀這個階段張大千的山水畫,其構圖新穎,大氣磅礴,不拘一格。在墨色的運用上,他以設色居多,往往多是工筆重彩,大紅大綠,泥金鋪底,燦爛奪目,與一般文人畫崇尚淡雅之風分道揚鑣。
張大千的山水畫創作成就是中國山水畫的高峰,而他的系列中國人物畫,也極具有創造性。他的人物畫多以傳統人物畫法為基礎,同時吸收現代美學思想,造型準確、形象生動。早年,他樂于畫古代仕女,其人物造型削肩清瘦,弱不禁風,有病態之美。但是中年后他畫的仕女圖,大量吸取了唐人的造型、賦色的優點,總體上圓潤俊美、體態豐腴,設色濃麗,筆法嚴謹,線條流暢,給人健康的美感。
傳記書名中的“借古開今”,恰當地表達了張大千的藝術見解。中國繪畫講究傳承古人,作品中要有古意,臨摹是必經通道。但是畫家是有思想的人,在技法上到達一定層次之后,必然開拓創新。張大千在傳承古人繪畫傳統的同時,吸納的藝術表現方式,使其悄無聲息地融入中國繪畫語言之中。當前中國繪畫界,一些年輕的畫家也熱衷于創新,但是其傳統的筆墨功夫令人擔憂。張大千曾經說過:“作畫要怎樣才得精通?先要著手臨摹,觀審名作。不論古今,眼現手臨。”繪畫和其他專業一樣,基礎越厚實,后期的創作就越有底氣。這個簡單的道理悟得越深,藝術之路就能走得更遠。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