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交易所首席中國經濟學家巴曙松:大灣區的使命,是在轉型過程中促進技術的進步
“談到大灣區的使命,就是怎么在一個轉型的過程當中促進技術的進步,談路徑,就是要提供獨特的解決方案,來實現金融和新經濟的良好互動。”在出席首屆“粵港澳大灣區創新經濟高峰論壇”并做主題演講時,香港交易所首席中國經濟學家、中國銀行業協會首席經濟學家、北京大學匯豐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巴曙松表示。
巴曙松認為,在促進經濟的轉型上,大灣區應該作出自己的貢獻,而不是停留在“多蓋幾棟樓,房地產GDP投資再多加一點”之上,這些對于中國的經濟轉型所做的貢獻非常有限的,在中國的重要性也會持續降低。
當前全球經濟增長面臨非常大的挑戰,傳統經濟增長動力也在減弱,巴曙松指出,這種情況下必須要找到新的增長動力,必須要促進技術的進步。
巴曙松-甘俊攝
“如果強調使命,就是大灣區能不能為中國技術進步、產業轉型作出自己的貢獻,在這一點上,目前中國取得了積極的進展,但是還有很大的空間,”巴曙松說。
也是在2018年年初,香港推出了激勵新經濟上市融資為主題的上市制度改革,這強化了香港資本市場的活力。港交所在2019年10月時披露的數據顯示,自2018年4月30日推出新上市制度以來,截至今年9月底,已有16家生物科技公司登陸港交所主板,共籌集535億港元,繼續穩居全球第二大生物科技融資中心。其中,16家生物科技公司中包括了9家根據上市規則第18A章上市的未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籌集資金268億港元。
巴曙松同時援引中國國家統計局數據稱,即便是在房地產嚴厲調控的時期,2019年1-11月份,中國房地產開發投資也超過12萬億元。
“一方面是意識到有巨大的轉型需求,另一方面,金融資源以無可爭議、絕對的比例配置到傳統產業,”巴曙松說,在談到大灣區的使命的時候,大灣區如果在這一點上不作出自己的貢獻,還是仍然大量投資涌向房地產等產業,這對于中國的經濟轉型所做的貢獻是非常有限。
目前要做的,就是怎么加快這么一個資源配置的轉型,來使整個新經濟的占比比重持續提升。
巴曙松認為,金融業要做的事情就是如何找到獨特的解決方案去加速這個轉化的進程。
“現在從整個的技術周期來看,正處于舊的周期的尾聲和新技術周期導入的前期,這種特征非常的明顯。僅僅靠簡單的模仿,就想重新贏得競爭優勢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必須要有自己獨創、自主的研發能力。”巴曙松說。
在經濟轉型期,金融資源往往還是投向重資產的產業,輕資產的行業還是很難獲得金融資源的支持,巴曙松指出,金融資源往往等到一些項目商業化、盈利化了,才會追著去投資,很多新興經濟行業普遍面臨這樣的問題,這反映的就是金融體系轉型滯后于實體經濟的轉型。
在當下的環境下,要做的不僅僅是簡單的發債、融資,必須要做制度上的創新,既要熟悉國際規則,同時又要對中國的產業獨特的融資需求有深刻的洞察。并且結合國際規則和中國的獨特訴求,提出自己的解決方案。“如果能夠提出這樣的解決方案,市場會給予非常積極的反饋,香港市場便是一個積極案例。”巴曙松說。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