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新消費的下一個需求爆發點從何而來?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卓賢。資料圖
近期參加家長會,數學老師的一番話頗耐人尋味。她在教學過程中發現,如今的孩子在認知兩種事物時有障礙:一是機械時鐘,因為孩子對時間概念的感知渠道已轉變為數字化的智能手表、手機和平板電腦;二是紙幣,除了百元鈔票之外,孩子更多通過數字支付接觸貨幣流通過程。為什么孩子會認識百元鈔票呢?因為低年級的孩子還沒有手機,春節時接收不了微信紅包,只能收百元現鈔形式的紅包。
數字化對中國社會改變之大,由此可見一斑。
數字化對我們生活的重塑又以新消費為最。雖然科技正推動世界以非線性的方式發生著變化,但在新的一個十年即將開啟之際,回顧與暢想新消費的發展軌跡仍不失其意義。
新消費的本質就是數字化。中國數字經濟占總體經濟的比重,從2008年的15%提升到2018年的34%,超過1/3的經濟活動被數字化。而且,在近年來經濟增速放緩的背景下,經濟數字化的速度仍保持在高位。十年來,數字化技術的進步推動著新消費模式的演進,大致分為六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供給信息的數字化。這是“PC電腦+網購”的時代,數字化的作用主要是為了解決供需信息不對稱的問題,新消費之“新”主要體現在廣告展示的新媒體化和信息搜索的互動性。
第二個階段是支付手段的數字化。網絡支付特別是手機移動支付的普及,有力推動了消費增長和消費結構升級。近期有研究通過對中國家庭金融調查數據的分析發現,移動支付使得中國家庭消費增長16%,特別是推動中國農村地區的消費增長了22%。
第三個階段是供應鏈的數字化。在這一階段,電商通過引入自動化物流設備、智能物流調度和物聯網等數字技術,提高了物流行業在資源調配、線路優化和信息同步等方面的效率。
第四個階段是信用的數字化。在新消費過程中,消費者的資金流信息以及商戶的物流信息和商譽信息沉淀為數字化信用,并由此衍生出相應的信用評級和互聯網金融業務。
第五個階段是需求的數字化。消費者諸多內在需求被網站和APP探知、識別和分析,人工智能技術從用戶大數據中洞察和發掘潛在需求,由此產生多元化和個性化的產品反饋機制。
第六個階段是生產過程的數字化。這是消費互聯網轉向產業互聯網的階段,推動著消費者需求和企業生產能力在時空上更好地銜接,以智能制造的柔性生產方式降低企業庫存和管理成本。
在經歷了互有重疊的六個階段后,新消費占社會實物商品消費的比重已超過20%,網絡購物節也屢創天文數字的紀錄。但近年來,社會消費品零售的整體增速卻有所放緩,那么,新消費的下一個需求爆發點從何而來?
從發展階段看,居民實物商品的消費已經到了一個峰值,汽車銷量出現下降,家電市場幾乎飽和,智能手機更新換代程度也高于西方國家,新消費的下一個增長點應該是服務型消費。對這一趨勢的判斷,與我國經濟結構轉向服務業為主是相契合的。
當越來越多的服務可以被數字化,服務消費也就越來越容易置入到新消費的場景中。目前,我們應關注“一老一小”兩個群體的新消費增長。當獨生子女一代成為家長,當大學擴招后的畢業生開始養育孩子,家庭教育投入的意愿日漸高漲。據一些機構的調查,中國家庭教育支出占日常消費的比重超過50%,占家庭收入的比重在20%左右。另外,人口老齡化在對我國發展構成巨大挑戰的同時,也促進醫療保健、養老、休閑產業等更快發展。一些發達國家近年對“銀發經濟”的研究也發現,由于老年人大部分沒有背負按揭貸款壓力,老齡群體的消費傾向反而會更強。
與之前實物商品消費不同,服務消費更加注重專業、穩定和信任,對消費者保護的要求會更高。從目前情況來看,無論是養老、醫療還是教育,不僅供給不足,供給質量也有限,抑制了服務業消費的增長。推動新消費模式下的服務業發展,傳統金融機構當有所作為。
新消費原本是傳統金融機構實現業務升級的重要跑道。曾幾何時,金融機構坐擁數量最多的用戶數據和范圍最廣的支付通道,一些大銀行網站的日點擊量甚至超過全球最大的互聯網站。但在新消費進階的過程中,原本由金融機構提供的中介功能很多被互聯網平臺公司替代。
傳統金融機構應當抓住服務型消費的發展新機遇。中國有二十多萬的銀行網點和數百萬的銀行柜員,但隨著技術進步,信息化和自動化正在代替物理網點的功能。當前有些銀行推出“無柜員網點”,但如果金融機構不加快轉型,隨著數字技術的滲透,部分網點可能會變成“無顧客網點”。傳統金融機構應該如何轉型,從而在新一輪的服務型消費增長中繼續發揮重要作用呢?
在我國人口老齡化背景下,金融資產也呈現出持有者老齡化的特征。金融機構一直提出要以客戶需求為中心,當金融客戶中老齡群體比重越來越高時,金融服務是不是也應該隨之改變呢?我們能否做這樣一個大膽的設想:部分日漸人稀的網點可以以金融消費為核心競爭力,打造出一個為老年群體提供服務性消費、線上線下結合的場景,成為高質量服務型新消費的重要平臺。
1990年全球市值最大的十家公司里有六家金融機構,但到2019年只有兩家金融機構上榜,而有七家科技公司躋身其中。如果傳統金融機構要繼續在國民經濟中承擔核心角色,金融服務就必須借助金融科技的力量自我顛覆原有金融服務的理念、渠道和場景。一切不妨從支持服務型新消費開始。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