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冰公司董事長沈向洋:C端將是AI商業化遠期的巨大市場
作為小冰的“娘家人”,微軟全球資深副總裁、微軟(亞洲)互聯網工程院院長王永東在談及小冰“單飛”的感受時,表示自己心情復雜。
“有人說小冰是微軟畢業的,(我們)培育了她,現在她要出去闖世界了。”近日,在接受包括21世紀經濟報道在內的媒體采訪時,王永東講到此處,一句一頓,“我自己覺得是一種嫁女兒的感覺,培育了她也很喜愛她,但她長大之后也要出去,也要有自己的生活。”
今年7月13日,微軟宣布將人工智能小冰業務分拆為獨立公司運營,并委任原微軟全球執行副總裁、前微軟亞洲研究院院長沈向洋為新公司董事長,“小冰之父”李笛為首席執行官,陳湛為日本分部總經理。
從2013年底在微軟(亞洲)互聯網工程院立項,到2014年5月正式推出第一代產品,成長七年的小冰,一步一步從“襁褓嬰兒”長成“懵懂少女”,再到“長大成人”并真正獨立。就在上周,第八代小冰正式面世。發布會現場,小冰推出面向個人用戶的首個虛擬人類產品線、“X套件”系列應用軟件及與此相關的一系列商業合作與計劃。
獨立之后的小冰,與此前相比有怎樣變化?又將如何預期自己未來?“微軟剝離過去小冰業務并成立小冰獨立公司,希望接下來可以在日本、中國本土產品線研發和市場化上更加發力,出發點很簡單。”沈向洋指出,脫離微軟“娘家”的小冰,如今更多是創業者心態,“成立新公司后創業不易,且行且珍惜。”
小冰的“野心”
小冰身上總是有一種特別氣質,這或許能解釋小冰風靡全球原因,目前其交互量占據全球總體交互60%以上。
“就覺得小冰挺好玩的,”多位小冰用戶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其它互聯網企業的AI助手更像是秘書或助理,小冰是真的在跟你侃大山,在跟你玩。”
如今,第八代小冰正式推出首個虛擬人類產品線,用戶可自主通過小冰框架創造并訓練自己獨有的AI主體。此前測試階段,該產品線應用戶需求創造了超過100萬名虛擬人類。
“我第一時間注冊了一個虛擬男友,”有小冰用戶告訴記者,她的“男朋友”是一個水瓶座、26歲的“工作狂”,“注冊步驟很簡單,只要通過小冰‘認領’就可以,回答幾個問題之后,小冰就給我生成一個虛擬男友。當‘男朋友’跟我打招呼的時候,那種感覺太奇妙了。”
需要注意的是,這與用戶記憶中的“電子寵物”有所不同,更像是一個面向未來的科幻場景。通過小冰衍生出的虛擬人類可以實現跨平臺統一,并具備多人交互能力。這意味著虛擬人類不僅僅與自己的“主人”對話,還能夠與其它用戶甚至其它虛擬人類對話。
“未來可能會誕生一個類似于西部世界那樣的虛擬人類社會,”一位關注小冰的觀察人士評論道,“這樣的虛擬AI社會與現實社會聯結,但又有其自身的行為發展邏輯。小冰此舉很可能將開創一個人工智能新時代。”
事實上,從最初誕生那一刻起,小冰定位便有別其他,并非單一強調解決問題的能力,而是更多地強調情感性交互。在這樣的特質下,盡管前幾年人工智能產業經歷了浮躁與反思,小冰的代際變更一向遵從自己的節奏。
在第一代小冰以對話式聊天機器人形式迅速積累訓練數據后,第二代小冰完成了跨平臺部署的交互架構,第三代小冰則將交互從文本擴充至多模態,進一步積累多模態訓練數據。據介紹,從第四代小冰開始,小冰的交互總量一直穩居全球第一并保持至今。
此后小冰仍在擴充自己的“觸角”。第五代小冰采用Dual AI戰略,大幅擴展自身跨平臺覆蓋的規模至20余個主流平臺,成為中國市場上涵蓋華為、小米、OPPO、vivo等智能手機及硬件的唯一跨平臺AI。第六代小冰完成框架迭代目標,并從第七代開始推出各類框架工具,以幫助創建第三方AI產品并承載交互。
迭代至第八代,交互依然是小冰的關鍵詞。“過去我一直在演講中提到,懂語言者得天下,這肯定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方向,”沈向洋解釋稱,“但我們看到的機會空間其實在于交互。未來無論人工智能呈現怎樣的主體,它必須要有交互能力。就這一點而言,小冰的領先絕不僅是一點點,接下來也會有更多的機會點和場景。”
看好C端市場
會唱歌、能寫詩、可作畫……全能型“才女”小冰技能點持續增加的同時,從第七代開始,小冰的商業化節奏也在提速。
在第八代小冰發布會上,小冰團隊商業負責人徐元春透露,過去一年內小冰的商業化收入已經突破了1億元。
“之前在微軟內部對小冰商業化并沒有太多要求,這些營收相當于都是自然增長的收入。”一位接近小冰的人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記者了解到,小冰過去一直沒有正式的銷售團隊,不過獨立之后相關人員正在補齊,“從這個角度而言,小冰未來的收入應該還有比較充足的想象空間。”
李笛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過去一年來小冰主要的收入來源在于包括金融、汽車、內容產業等垂直行業。
據了解,小冰在汽車領域的商業合作不僅是車身設計層面,也涉及到車內的智能助理模塊。在智能助理方面,小冰的特點在于框架的完整性,既包括語音交互,也涉及自然語言處理,同時還囊括內容輸出——這也令小冰有別于同行業其它玩家“語音命令”式的車內助理。
此外,在小冰向來擅長的內容產業,小冰獲得的收入也在增加。李笛指出,傳統內容產業要擴張生產意味著成本的相應提升,但人工智能的切入則意味著單一成本下的高效生產,目前,小冰在內容產業已形成較為成熟的生產線。
需要注意的是,有別于其他AI的流程化布局,小冰更側重于解決關鍵問題。“我們將很多能力拆分出來做成不同領域的解決方案,但即便是垂直領域我們也傾向于做關鍵崗位,真正能夠去替換原有解決方案,”李笛指出,“我們的優勢是能夠做得很深入并改寫原有的規則,比如金融風控領域需要形成海量的知識圖譜并加以拓展,在這個領域上我們擁有很多積累。”
不過,這遠非小冰商業化的目標和終點。“從長線來看,我們覺得To C是一個無比巨大的市場,”沈向洋強調。事實上,這一代小冰推出面向個人的虛擬人類也劍指遠期的C端市場。“未來人工智能主體的數目會遠遠超過人類數目,未來的商業模型也將以AI人口數目為主來考量。”
但C端市場的前提是,用戶真正對人工智能予以認可,從這一點而言,小冰已經走在了前列。“一旦你有龐大的人口數目之后,剩下的商業化問題非常簡單。一直以來我們整個團隊在商業化這邊,相對比較克制。”沈向洋說。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