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融資迎來分類審核 信披優質企業走“快速通道”
再融資的分類審核將正式落地。
9月25日晚,證監會在官網發文指出,證監會將對上市公司再融資實施分類審核。在審核主板(中小板)上市公司非公開發行股票申請時,對新受理的最近連續兩個信息披露工作考評期評價結果為A的上市公司予以快速審核。
這是繼年初再融資正式松綁以來,證監會對進一步壓縮上市公司再融資審核周期,便利上市公司再融資,更大力度支持上市公司利用資本市場做優做強的又一重大舉措。
今年以來,不少上市公司生產經營受到疫情影響,現金流本就薄弱的部分中小企業面臨的資金壓力更甚。通過資本市場輸血實體產業早已刻不容緩。
9月23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便圍繞建設規范、透明、開放、有活力、有韌性的資本市場,提出了三大重點任務,其中一項重要任務即是“推動上市公司做優做強”、“完善上市公司再融資、發債等制度”。
再融資松綁力度加大
9月25日晚間,上市公司再融資分類審核規則將正式發布。
據了解,最近連續兩個信息披露工作考評期評價結果為A的上市公司,其再融資申請將獲得證監會快速審核。
具體來看,對于適用快速審核的上市公司非公開發行股票申請,證監會在審核中重點關注本次發行是否符合法律法規規定的條件。除存在可能影響發行條件的問題或其他重大問題外,原則上不再發出書面反饋意見,直接提交初審會審核。
這也就意味著,信息披露“過硬”的A股主板和中小板上市公司,將享受到再融資“綠色通道”的待遇。
“從下一個工作日(9月27日)起,證監會發行部受理上市公司再融資申請時就會開始試用分類審核”,證監會發行部副主任范中超介紹稱。
作為驅動國內發展的重要經濟實體,上市公司如何高效依托于資本市場做大做強,一直是社會各界關注的主題。早在今年年初,證監會便正式發布了再融資新規,適度放寬了上市公司非公開發行股票融資的規模限制和審核限制,為上市公司克服經營困境、持續做大做強補充運營血液。
彼時,有不少業內人士預測,2020年將是股權融資大年,再融資規模有望沖擊萬億元大關。
但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統計Wind數據顯示,2020年以來,截至9月25日,A股市場完成增發的企業家數卻僅為187家,合計募集資金總額約為5223.10億元,比去年同期僅微漲9.10%(2019年1月-9月25日完成增發的企業數量合計163家,募資總額為4790.41億元)。
但與之相對應的是,企業對于再融資的需求卻仍舊火熱。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統計發現,今年以來A股市場發布的增發預案已突破838家,擬募資金額高達1.08萬億元。
“再融資分類審核是今年再融資松綁新政的延續,監管層一再重申要提速再融資審核,加大企業再融資的力度,此次再融資審核效率提升是前期政策松綁的延續,后續不排除還有動作,例如進一步壓縮再融資審核周期,以確保更多優質企業能夠早點開啟發行工作等。”北京一家大型券商投行部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
加強信息披露質量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分類審核雖然提高了再融資審核效率,但并不意味著放松審核,而是將重心放在“嚴抓信披”上,有的放矢地開展再融資審核工作。
根據證監會發布的資料顯示,只有“最近連續兩個信息披露工作考評期評價結果為A的上市公司”才能獲得快速審核通道。
根據此前深交所發布的2019年度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考核結果顯示,深市2196家上市公司中,考核結果為A的公司387家,占比17.62%;考核結果為B的公司1400家,占比63.75%;考核結果為C的公司314家,占比14.30%;考核結果為D的公司95家,占比4.33%。從近年上市公司考核情況看,最近連續三年A的公司有178家,占比8.58%。
回顧此前A股市場再融資爆發年,曾涌現不少明股實債、資金使用效率低、過度融資以及利用募集資金隨意并購導致的后遺癥等問題。而監管者顯然已經關注到了這個問題的關鍵性,此前證監會曾多次強調,將不斷完善上市公司日常監管體系,嚴把上市公司再融資發行條件,加強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要求,強化再融資募集資金使用現場檢查,加強對“明股實債”等違法違規行為的監管。
事實上,此次通過信息披露對企業再融資審核進行分類的規則安排,也與注冊制時代“加強信息披露質量”的理念一脈相承,“再融資分類審核”的落地也被不少業內人士解讀為“全面推廣注冊制的前奏”。
“再融資分級審核,對信披優質公司提速,使其融資更便利,這些都是提高上市公司質量的重要舉措,上市公司才是資本市場的根本,要在政策上扶優汰劣。注冊制精神,就是以信息披露為核心,所以用信披來分類是合理的,而且也設置了負面清單,獎優罰劣。”前資深投行人士王驥躍受訪指出。
范中超也強調:“上市公司要提高信息披露質量,確保真實、準確、完整、及時、公平地披露或者提供信息。保薦機構和證券服務機構要切實盡責履職,提高適用快速審核的上市公司申請文件的質量。相關主體存在違法違規行為的,證監會將依法予以嚴懲。”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