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部公募基金“固收+”掌門人誰領風騷
最近兩年,公募基金的“固收+”業已迅速發展成一片紅海。
不過對于近兩年興起的“固收+”基金,許多投資人并不熟悉,事實上,固收+大佬們盡管廣受銀行等機構投資人認可,但卻因低調較少接受采訪,投資人對他們相當陌生。
那么,當投資人開始轉戰“固收+”基金時,誰和誰的“固收+”基金是你的菜?他們業績如何?有何特點?投資人應如何選擇適合自己風格的“固收+”基金經理?
“市場上‘固收+’的明星基金經理有很多,以二級債基以及偏債混合型基金為主,這些基金經理債券投資以及研究能力是核心,但股票的配置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超額收益來源。對于普通投資者,建議觀察基金經理是否具備固收和權益類資產雙重配置能力,不僅僅要看業績和經驗,還要觀察投資偏好以及能力圈,盡量能看到三年以上的業績,綜合評估業績和風險的性價比,可以用夏普比例這個指標進行衡量。”格上理財首席策略師張婷表示。
繼上期易方達、匯添富、南方、廣發等頭部公募公司的“固收+”掌門人之后,這一期將繼續盤點銀行系基金公司、保險系基金公司,以及頭部基金公司等業績超群的“固收+”明星基金經理。
工銀瑞信“固收+”大佬杜海濤
在銀行系基金公司中,工銀瑞信基金背靠著“宇宙行”,“固收+”業務優勢非常突出。
Wind數據顯示,工銀瑞信有“固收+”基金39只,規模530億元。
在公募“固收+”領域,工銀瑞信有工銀雙利、工銀產業債、工銀添頤、工銀增強收益債券等為代表的老牌“固收+”明星產品,其中工銀雙利、工銀產業債規模均超百億,工銀雙利規模接近240億元。
從長期業績來看,截至2020年12月31日,工銀瑞信旗下19只“固收+”產品實現7%以上的年化回報。
工銀瑞信基金憑借逾15年的長期積累,在“固收+”領域形成了豪華陣容,不僅有在業內廣受認可的大咖級人物,如杜海濤、歐陽凱、何秀紅;還有冉冉升起的新秀,比如張洋等;此外還有深受機構投資者認可的養老金投資大咖李劍峰及其養老金投資中心團隊。
領軍人物當屬工銀瑞信的副總經理杜海濤,他2006年加入工銀瑞信任基金經理,一路成長為公司副總經理,拿各類固收基金獎拿到手軟。
杜海濤管理規模13.97億。其管理的工銀添頤債券、工銀增強收益債券兩只“固收+”產品,均是成立10年左右的老牌績優債基。截至3月17日,工銀增強收益債券、工銀添頤債券,成立以來的回報分別達142.73%和139.8%,年化回報分別達6.61%和9.53%。
杜海濤引領的工銀瑞信固收團隊一直在強化高度的風險管理意識,他認為“只要投資就是有風險的,風險管理一定是主動的。”
杜海濤認為,投資的第一步是要努力活下來,守住底線,防止投資決策的重大錯誤,控制波動和回撤。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對風控十分看重,但是對于自己看準的機會,杜海濤卻異常堅決。
除了嚴格的風險意識,杜海濤認為,要成為一名優秀的基金經理,還需要做到三個認知:一是認知客戶。認知到客戶風險偏好是什么、預期回報是多少、產品考核要求是什么,緊緊圍繞客戶目標來制定投資策略,力爭超額收益;
二是認知自己。每個人都有能力半徑,對于一個基金經理來說,對于投資中暴露的弱點,需要公司和團隊的制度來加以引導和約束,保證基金經理專注于自己的能力圈做精做強;
三是認知市場。基金經理需要保持開放的心態和持續學習的動力,對資本市場各類資產做到充分研究和判斷,這是對個人巨大的挑戰。
除杜海濤之外,工銀瑞信的歐陽凱也是“固收+”的明星基金代表,他管理著一只“固收+”基金——工銀瑞信雙利債券。Wind數據顯示,該基金規模226億,規模相當大。
這是一只二級債基,成立于2010年8月,近1年、近3年、近5年、近10年的收益分別為6.32%、24.31%、31.14%、115.91%,年化收益7.58%。其“固收+”的“+”的部分主要來源于股票。
中信保誠“固收+”領軍人物韓海平
中信保誠基金屬于保險系公募的佼佼者,在“固收+”公募團隊中有獨特的優勢。
中信保誠基金目前“固收+”的產品規模約250億,其投研團隊的固收、權益、量化三大陣營為“固收+”產品保駕護航。
韓海平是中信保誠基金“固收+”的領軍人物,中信保誠基金的“固收+”產品大部分由他掌管,他目前是中信保誠固定收益負責人,具有16年證券、基金從業經驗,9年管理經驗。韓海平目前管理著5只基金,總規模為226億元。
韓海平的“固收+”策略代表產品是信誠至裕(003282),這是一只權益類的靈活配置型基金,在“固收+”中相對比較少。去年末股票倉位占比18%。
信誠至裕基金規模50.76億。Wind數據顯示,信誠至裕成立于2016年9月,截至2021年4月1日,信誠至裕近1年收益19.44%,近3年收益29.65%,平均年化收益7.59%。
值得一提的是,在牛年開始的A股大震蕩中,信誠至裕的最大回撤控制在5%以內,而同期靈活配置型基金的平均最大回撤為12.46%。
3月5日,韓海平管理的一只“固收+”基金——中信保誠豐裕一年持有期混合型基金成立,首募規模高達100.33億。這也是牛年以來募集規模最大的“固收+”基金。在大市不好時,還能有此募資規模比較少見。
事實上,牛年以來大量新基金募集延長,可見韓海平的市場號召力和中信保誠基金的實力。
韓海平的特點是注重把握經濟發展趨勢,尤為擅長大類資產配置,能在控制回撤的前提下,保持產品凈值平穩上漲。
韓海平認為,市場在經歷連續兩年的超高增長之后,需要調低今年預期收益,攻守兼備的“固收+”仍是未來市場焦點;在策略上,以固收資產打底,權益資產要優選資本回報率持續穩定、業務長期成長、增速持續平穩的優秀公司。
韓海平表示,今年在“固定+”策略上也有所調整,在“+”部分會偏好自由現金流好、輕資產的公司,這樣可以有效對沖一些利率風險。具體到選股上,首先,對于那些長期配置的股票,更關注供給端,而非需求端,因為經濟增長短期看需求,長期看供給,如果一個公司能夠提供長期有競爭力的產品或服務,它就具有長期配置價值;其次,以選擇大盤股為主,因為“固收+”產品規模比較大,大盤股適合做倉位的選擇;第三,選擇成長股,因為企業的價值來自于自由現金流的增長;最后,選擇資本回報率較高的公司,這樣的公司維持相同的增速所需的資本開支較小,有利于提高企業自由現金流量。
韓海平坦言,今年要放低收益預期,不會過于倚重某一類資產,而是通過股債雙輪驅動,做到收益和風險的均衡。
博時基金“固收+”代表人物過鈞
這兩年,市場上流傳著“炒股不如買基金”的觀點。不過,基金要取得短期好業績容易,取得長期好業績卻很難。“固收+”基金也同樣如此。
而博時基金的“固收+”代表人物過鈞,其管理的二級債券基金是近10年債基業績的冠軍。
當然,博時基金整體的“固收+”實力也不弱,Wind數據顯示,博時基金有“固收+”基金46只,規模390億元。
過鈞是博時基金董事總經理/固定收益總部指數與創新組負責人,擁有近20年證券從業經驗,2004年就開始擔任基金經理,是固收大佬。目前管理著3只基金,在管規模54億元。
過鈞管理的“固收+”代表是博時信用債券,這是一只二級債基,總規模39億元,自2009年6月10日成立以來一直由過鈞管理。
截至2021年3月31日,博時信用債券成立以來回報率高達242.68%,年化收益10.99%,高居10年期所有債券基金第一位。
作為“固收+”,“+”的部分主要來源于股票和可轉債,博時信用債券在2020年底的股票倉位達20%,并持有大量可轉債。
從投資情況來看,每當市場出現比較大的機會時,過鈞能很好把握住機會。比如在2019年、2020年的A股連續兩年牛市中,作為“固收+”產品,博時信用債券這兩年的收益都達到近20%,分別為18.86%、17.28%。
值得一提的是,在2018年A股熊市時,博時信用債券仍有3.13%的收益,這非常難得。要知道,2018年偏股型基金業績全軍覆滅,平均收益-26.18%。
簡單地來說,博時信用債券的確在長達10多年的運作中,當得起市場對“固收+”基金的期待——“牛市收益跟得上,熊市收益保得住,震蕩市攻守兼備”。
過鈞一直很低調,極少接受媒體采訪,但投資圈內人士認為,他寫的定期報告極為用心。近期出的2020年報,內容全面,從投資市場的回顧與展望,到基金的運作操作,值得一觀。
在剛發的2020年年報中,過鈞對2021年的利率債、信用債、可轉債、權益市場都做了判斷。
過鈞表示,利率債市場,可能面臨通脹預期的壓力,后市的機會將主要觀察經濟是否能進一步持續成長。
信用債市場,堅持以票息為主,投資上要有足夠的分散化對應可能的違約沖擊和流動性階段性的枯竭;違約處理案例的逐步規范化法制化將有利于該領域投資者群體的增加和多元化,孕育著新的投資策略。
轉債市場,估值已經較貴,后市的表現將更多地偏向正股的表現;和個股的關聯,而非整體持倉比例,才是2021年轉債投資獲取超額收益的關鍵。
投資要足夠分散防范違約和流動性枯竭的風險。在強調安全性的同時,過鈞還暢想了未來在高收益債券方面或許有新的投資策略。
可轉債方面延續去年四季度報告觀點強調關注正股表現,單純靠提高倉位來提升收益已經不可取,對于個券要精選,尤其關注正股的基本面和估值合理性,質地成為首要關注點,撿垃圾變廢為寶的策略可能面臨較大風險,這其實在今年一季度也有體現。
權益投資方面,過鈞重點關注信用收縮的速度,他指出基建地產將可能受損于貨幣政策的逐步正常化,而制造業則可能會跑贏市場。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