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繡走進“中國美麗鄉村”湖北武漢新洲項山村
湖北省武漢市新洲區倉埠街,始名“騎龍鎮”,距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而坐落在倉埠街靠山店的古老村落——項山村,如今也是上榜全國的中國美麗休閑鄉村。7月28日,在教育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漢繡)、共青團武漢市委和新洲區團委、倉埠街團工委和婦聯的支持下,武漢紡織大學漢繡傳承實踐團隊一行16人來到項山村,開展2021年武漢市“新青年下鄉”——“漢繡藝術走進鄉村,青年創意傳承非遺”實踐活動,傳承人及大學生教村民們識漢繡、繡漢繡、做作品,以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工藝獻禮中國共產黨建黨一百周年。
項山村這座由10個村民小組、386戶1462位村民組成的古老村莊,一走進它,映入眼簾的是大片青瓦白墻、飛檐翹角的徽派建筑錯落分布,院墻、石壁上鋪滿彩繪,小橋流水、柳條低垂穿插其間。據介紹,項山村從2014年開始,通過增減掛鉤,拆除4個自然灣,興建了12棟江南風格的居民樓,安置拆遷居民181戶;2015年美麗鄉村項目獲批,三年內高質量完成美麗鄉村項目改造215戶,新建文化廣場、封閉式足球場、籃球場等基礎設施,吸引年輕創業者,打造以“創新、創意、創業”為理念的農創產業。2019年項山村上榜國家農業農村部《2019年中國美麗休閑鄉村》,變成全國最美的“創客村”,入駐數十家科技創新、文化創意企業,并有了一個響亮的名字——靠山小鎮。街道和項山村黨支部在提高村民收入的基礎上,也越來越重視提升村民文化素養和鄉村文化環境,因此十分歡迎紡大漢繡傳承團隊走進項山村,通過漢繡這一武漢市最具代表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讓村們們一窺武漢千年文脈和荊楚婦女們的心靈手巧。
上午,漢繡市級代表性傳承人王燕老師通過PPT和漢繡作品的實物講解,為現場的60多位村民普及漢繡非遺項目。王老師介紹說,漢繡是荊楚地區民間刺繡的杰出代表,不僅承載了武漢和荊楚地區數千年的民間傳統文化精髓,其圖案造型、色彩、構圖也極具荊楚審美特色。
講座之后,30位村民在大學生的指導下開始漢繡實踐。村民們分為五組,團隊分別為每組設計了不同的繡稿和相適應的針法,指導每位村民配色、過稿、繡制,最后將繡片加工成包包、掛件、項鏈、手鐲和裝飾畫等生活實用品。通過一天的實踐,村民們全過程地感受和體驗了漢繡這一傳統手工技藝,學習了基本針法,并完成了一件可以用在生活中的手工作品。村民周秀梅繡了一副天安門,開心地說,自己之前從沒接觸過刺繡,這次自己繡了特別開心,漢繡這么美,這么有趣,圖案中還有這么多美好的寓意,下次你們來還要來學習……村民何桂香做了一個刺繡手提包,開心得在包上繡上了自己的名字……
在為期一天的實踐中,團隊還走上街頭進行“漢繡助力鄉村振興”問卷調查,隨機采訪了街道、村、婦聯干部及村民,希望了解鄉村對傳統工藝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知和傳播現狀,給復興傳統工藝、挖掘本地文化資源給予建議。
暑假期間,團隊將繼續在新洲鄉村面向村民及留守兒童普及漢繡、教授漢繡、制作作品,完成問卷調研。八月中下旬,團隊還將在鄉村舉辦“漢繡藝術走進鄉村,繡靈秀荊楚獻禮百年”實踐成果展,展出包括由團隊成員設計和繡制的紅色記憶、九頭鳥、瓜瓞綿綿、山海經·福佑九州等體現荊楚傳統文化和村民動手實踐的漢繡作品,以傳統手工技藝獻禮中國共產黨建黨一百周年。通過發揮藝術類大學生的專業特長,讓漢繡下鄉,讓荊楚優秀傳統文化在沉浸式的體驗中內化為村民自身的文化認知,不僅可以作為鄉村婦女的技能培訓,探索家庭就業增收的可能性,更重要的是促進本地域傳統文化在鄉村的傳播,推動美麗鄉村的文化發展。
(來源:中國紡織報)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