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國零售上市公司營收百強榜 35家服飾類營收占比下降1.43個百分點
據不完全統計,2017年,我國7種零售業態的125家零售上市公司共實現營收20230.10億元,凈利潤1320.81億元(注:未計入屈臣氏中國的凈利潤)。
這125家公司包括56家百貨購物中心、15家超市連鎖、35家鞋服企業、5家家電零售商、5家藥妝連鎖、6家電商、3家休閑食品。
▲備注:
1、圖表為不完全統計,榜單按企業營收排名,數據來源為該上市公司財報。
2、貨幣單位為人民幣,美元、港幣按匯率轉換成人民幣。
3、標×號的為美股上市公司,凈利潤按照非美國通用會計準則下(Non-GAAP)統計。
4、阿里巴巴電商收入模式為平臺商家租金和廣告收入,因此營收低,凈利潤較高。
營收高低排序的前100家上市公司,2017年與2016年相比,營收均值從166.74億元上升到199億元,百強門檻也從13.68億元上升到了20.53億元;營收增幅為19.72%;凈利潤均值從9.74億元增加到13.06億元;凈利潤增幅為34.00%。
總的來說,上述業績并不能說明全行業平均水平的大幅度提升,主要是京東、阿里巴巴、蘇寧易購等大公司的快速發展與業績提升拉動了行業平均水平的提高。能否通過技術賦能、平臺賦能、巨企賦能,全面提升我國零售業的整體水平,使我國零售業從“獨樂樂”發展到“眾樂樂”,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還有很多的坑要填,還有很高的峰要攀。路漫漫其修遠兮。
一、上市公司業績下滑逐漸收窄
從2015年到2017年,零售業上市公司的營收下降面、凈利潤下降面、營收與凈利潤雙降面以及虧損面,除2017年虧損面比上年擴大了1個多百分點外,其他指標都逐年下降,業績下滑得到有效控制,下降幅度逐年收窄。如下圖表1所示。
二、大公司引領我國零售業發展
2017年125家上市公司營收均值為161.84億元,比去年同期的156.57億元,營收均值提高了3.37%;凈利潤均值為10.65億元,與去年同比提高了15.76%;按此計算,124家上市公司的凈利潤率為6.60%(不包括屈臣氏中國),比2016年107家上市公司的平均凈利潤率提高了0.72個百分點。
但值得注意的是,京東、阿里巴巴、蘇寧易購三家公司2017年營收和凈利潤分別增長了41.16%和55.14%。如果除去這三家公司,營收均值為100.21億元,比2016年下降了5.96%;凈利潤均值為3.28億元,比2016年下降了12.34%;凈利潤率為3.30%,比2016年下降了0.20個百分點。
其中阿里巴巴凈利潤達800多億元,是由于其電商平臺收入主要靠平臺收取商家租金和廣告收入的模式造成,其凈利潤與其他零售商可比性不高。
由此可見,2017年零售業上市公司的總體經營業績主要靠三家電商企業拉動。
三、營收與凈利潤繼續向大公司集中
總的來說,2017年零售業上市公司的營收與凈利潤繼續向大公司集中。
營收1000億元以上的4家公司:京東、阿里巴巴、蘇寧易購、高鑫零售,合計營收9027.86億元,凈利潤952.20億元,分別占總營收與總凈利潤的44.63%和72.09%。
營收500億元以上1000億元以下的3家公司:唯品會、國美零售、永輝超市,合計營收2029.41億元,僅占總營收的10.03%,凈利潤43.67億元,僅占總凈利潤的3.31%。
2016年的“750現象”(7家公司所實現的營收占50%以上)被改寫為“650現象”(京東、阿里巴巴、蘇寧易購、高鑫零售、唯品會、國美零售等6家公司所實現的營收占51.76%)。
2016年的“570現象”(5家公司所實現的凈利潤占70%)被改寫為“370現象”(阿里巴巴、京東、蘇寧易購等3家公司所實現的凈利潤占69.98%)。再加上海瀾之家、唯品會、高鑫零售、永輝超市、供銷大集、金鷹商貿等6家公司,9家創利大戶實現凈利潤1060.59億元,占凈利潤總額的80.30%。
虧損超過2億元的公司有8家:聯華超市雖然比2016年減虧37.11%,但營收下降5.4%,虧損仍高達2.83億元;美邦服飾的營收微弱下降,虧損大幅度提高到3.05億元;國美零售營收下降6.60%,虧損大幅度提高到4.5億元;寧波中百雖然營收增幅接近8%,但虧損大幅度提高到4.57億元;匯銀智慧社區前身是匯銀家電,在營收下降的情況下出現了5.07億元的虧損,就不是很正常;人人樂營收下降接近13%,出現5.38億元的虧損;達芙妮國際營收下降接近20%,持續虧損6.11億元。
四、零售業態分類情況
各業態的營收與凈利潤情況,如下圖表2所示。
▲備注:藥妝利潤率不包括屈臣氏中國營收217.83億元
(1)營收總額:電商類企業占主導。在7種零售業態中,電商業態的營收占比已經超越百貨和服飾行業兩種業態的總和,成為上市公司中營收占比最高的行業,占比高達34.45%,同比上升了6.41個百分點。
▲電商主要上市企業營收一覽,標×號的為美股上市公司,凈利潤按照非美國通用會計準則下(Non-GAAP)統計。
其次是百貨行業,營收占比為23.96%,同比下降了2.86個百分點。
▲百貨、購物中心主要上市企業營收一覽
第三位是超市,營收占比為15.05%,同比下降了1.18個百分點。
▲超市主要上市企業營收一覽
第四位是家電零售,營收占比為13.94%,同比下降了0.82個百分點。
▲家電零售主要上市企業營收一覽
第五位是服飾,營收占比為9.41%,同比下降1.43個百分點。藥妝與休閑食品類公司的營收占比都比較低,但有微弱增長。
(2)凈利總額:電商類企業約占七成。在7種零售業態中,電商業態以不到35%的營收份額獲得了69.09%的凈利潤份額,遙遙領先于其他業態。百貨與服飾兩種業態以33%的營收份額實現了約23%的凈利潤份額。超市以15%的營收份額僅獲得了4%的凈利潤份額,民以食為天,“老天爺”似乎一點也不眷顧超市!家電零售更是雞肋,約14%的營收份額僅獲得了約3%的凈利潤份額。
(3)凈利潤率:電商類企業最高。在7種零售業態中,電商業態的凈利潤率高達13.09%,同比上升0.11個百分點。
其次是服飾業態,凈利潤率為7.41%,同比下降2.08個百分點。
▲服飾鞋履主要上市公司營收一覽
再次是藥妝業態,凈利潤率為4.00%,同比上升1.57個百分點。百貨業態,凈利潤率為3.27%,同比上升0.2個百分點。變化最大的是休閑食品業態,凈利潤率從2016年的10.25%下降到了3.30%,下降了6.95個百分點。
(4)藥妝業態是唯一一個每家公司都實現營收與凈利潤“雙增長”的行業。屈臣氏中國、嘉事堂、一心堂、老百姓大藥房、益豐藥房五家公司2017年實現營收560.81億元、凈利潤13.72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4.53%和25.18%。但公司的平均盈利仍處于較低水平。這個行業隨著人口結構的變化,將會有更廣闊的想象空間以及更多的變數。
▲藥妝店主要上市公司營收一覽
(5)休閑食品行業盈利水平大幅度下降。好想你、來伊份、鹽津鋪子三家公司2017年實現營收84.59億元、凈利潤2.79億元,營收同比上升41.20%,但凈利潤卻大幅度下降了54.56%。休閑食品主食化,使消費總量提升,但由此帶來的競爭也許會更激烈。
▲休閑食品主要上市公司營收一覽
五、總結與展望
最近三年,我國零售業風云突變。行業處于動蕩變革時期,企業個體的短期報表數據已經不足以說明問題。有些企業短期內出現虧損,或凈利潤下降,甚至營收下降,但這可能是轉型期的痛苦代價,有些企業通過轉型雖然短期內扭虧為盈,但也并不意味著從此高枕無憂。從長遠來說,誰第一不重要,重要的是即使排到最后一位,也能活得好好的。
(1)中國需要一張“干凈的”零售業排行榜。目前我國零售業排行榜有很多,但存在數據注水、交叉重復、口徑差異、偷換概念等一系列不實統計問題。這些“問題數據”公之于眾,不利于行業把握正確的發展方向,更不利于政府采取適當的規制措施。行業協會、研究機構、大學、傳媒機構、咨詢公司、零售企業、政府相關部門等應該聯手探討零售數據的真實性問題。
(2)服務將使零售業實現第三次變革。零售的第一次變革是從小商店向大公司的轉變,無論是百貨公司、超級市場、連鎖商店、直銷公司等,都是大公司主導零售業;
零售的第二次變革是電商橫空出世,引領整個零售行業的變革。但直至今日,有一件事情沒有改變,零售仍然是以“賣商品”為主。從125家零售業上市公司來看,就基本如此。從零售業上市公司的數量來看,百貨、購物中心、鞋服企業合計超過7成,超市與休閑食品連鎖合計不到15%。藥妝企業雖然穩步增長,但未來發展受制于政策層面的影響因素。
零售業的第三次變革是:服務成為零售的重要內容,這里所指的服務,不是與商品相關的服務,也不是店面體驗的服務,而是要提供各種類型的“生活服務”,主要面向兩類人:“不想動的年輕人”與“動不了的老年人”。零售的概念將從狹義的、單純的“商品買賣”發展到廣義的、提供一切終端服務的活動,我國零售業上市公司的結構也將發生重大變化,社區生鮮超市以及生活服務類行業將會有更多的企業上市。
(3)資本對零售的作用,有點像“癌癥病人”的“化療”,只有那些體格與意志都比較強壯的病人才能通過“化療”而僥幸活下來。所以,一味依賴資本和利誘的零售,終將是死路一條。
(4)電商的發展存在很多不可預期的變數。從當前來看,電商企業有錢任性,買買買不計其數,就業多不敢怠慢,影響大不敢規制。但如果發展到富可敵國,政府就不得不出面干涉,為了讓市場通過競爭而更有活力,競爭也更公平,讓消費者享受更多的合法權益。
(5)零售品牌的培育,同時獲得用戶的信任,這比任何事情都重要。大數據與數據化,不是用來忽悠顧客、出賣顧客的,而是要讓顧客獲得更真切、更美好的感受。數據挖據要考慮“數據權益”問題,不該挖據的數據不挖據,不該提升的數據不提升,不該宣揚的數據不宣揚,不該展示的數據不展示。
有了互聯網,更該開放透明,公平公正,不要濫用技術手段去挖掘消費者的隱私數據,更不要用技術手段去獲得虛擬的好評、業績與聲譽!品牌建設不能靠“海市蜃樓”,這是一場斗智斗勇的持續戰。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