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摘牌進入退市整理期,昔日面料巨頭眾和是如何走向“沒落”的?
客戶既有國內的知名服飾品牌七匹狼、雅戈爾、美特斯邦威、莊吉、九牧王、利郎等,又有國際名牌阿瑪尼、Gap、POLO……曾經為幾十家國內外中高檔品牌服裝制造商供應面料的福建眾和股份有限公司,如今卻光環散去,走向了將被摘牌、即將退市的境地。
5月27日,眾和對外發布公告,稱進入退市整理期,在退市整理期交易30個交易日后,公司股票將被摘牌。
印染“傳奇”每況愈下
眾和曾是一家頗具傳奇色彩的公司。
1987年,福建莆田人許金和創辦了一家小染廠,從接小型鞋業的鞋面布業務起步。十幾年后,隨著染廠規模逐漸做大,染廠更名為福建眾和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眾和以8000多萬元的價格,收購了當時的國企龍頭——廈門華綸印染有限公司。
彼時,眾和已覆蓋了印染、織造等多個領域,可謂風頭正勁。2006年10月12日,眾和登陸深圳證券交易所。初登資本市場的眾和,一度受到投資機構的青睞。由于主營中高端面料,眾和產品的毛利率也高于同行。以2005年為例,眾和的產品毛利率為19.76%,而4家上市同行的平均毛利率則為8.94%。當時,有券商在研報中稱贊其“主業清晰、近年業績穩步增長”。同時,該券商還認為,眾和“具有未來成長為優秀企業的基本特質。”
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自2010年,眾和創下了8456萬元的凈利潤“巔峰”后,自此業績便開始一路滑坡。
相關數據顯示,2011年~2014年,眾和凈利潤分別為6872萬元、4147萬元、4209萬元、1334萬元。隨著業績的不斷下滑,眾和于2015年出現了上市以來首度虧損,此后幾年亦持續虧損,未能實現扭虧為盈。相關數據顯示,2015年~2018年,公司虧損分別為1.47億元、1.99億元、10.4億元、5.73億元。

眾合歷年營業總收入及同比增長率

眾合歷年歸屬母公司凈利潤及同比增長率
持續4年的虧損之路使眾和最終走到了退市的盡頭。2019年5月18日,眾和發布關于公司股票終止上市公告稱,深圳證券交易所5月17日宣布決定終止眾和股票上市,5月27日起眾和進入退市整理期,退市整理期屆滿的次一交易日,深圳證券交易所對公司股票予以摘牌。公司股票終止上市后,將轉入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進行股份轉讓。
“日薄西山”原因何在
不能否認,如今已經走到退市地步的眾和也有過輝煌的歷史,它也曾經在印染行業中占有不可取代的地位,那是什么原因讓這個名噪一時的企業走向了如今的落寞?
業內專家分析,眾和的失敗有著內因和外因兩個方面的背景和原因。“其實,在上市不久后的2008年,眾和的印染業務就遭到了金融危機的重創。由于受金融危機、人工成本上漲等外部因素及行業周期調整影響,印染企業生產出現較大困難。”資料顯示,2008年,眾和的凈利潤為3397萬元,同比下降27.48%。
2010年,雖然國內印染行業景氣度有所回升,眾和也在當年的年報中稱,印染行業取得了可喜的成績,產量產值持續增長,企業經營狀況好轉。然而此后,印染行業整體形勢低迷。“產業低迷,眾和難以獨善其身。”業內人士如是說。
壓力之下,眾和也在謀求轉型,方向則是炙手可熱的新能源——鋰業。但涉鋰礦山因環保等問題影響及產量問題,眾和想深入新能源的布局進行得非常不順。
“多數企業不是死于饑餓,而是死于欲望。”此話是360創始人周鴻祎針對賈躍亭敗局有感而發,而安在此時的眾和身上似乎也恰如其分。
“許多家族企業以轉型為名,熱衷于多元化投資,事實上是一種投機心態,走捷徑路線。若是根基不牢,往往是一著不慎、全盤皆輸,辛辛苦苦幾十年的企業‘人仰馬翻’的不在少數。”一名業內人士對此評價說。
前車之鑒后事之師
昔日產業巨頭,卻成明日黃花,眾和的衰落之路值得讓所有企業深思。
眾和也曾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試圖扭轉頹勢。例如,在設計方面,公司曾設有一個50多人的省級技術開發中心,每年投入上千萬元的資金開發新品種,還聘請了法國服裝協會的副會長作為顧問,和法國的幾家企業共同搞研發。
對此,業內專家分析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雖然眾和在產品研發方面下了很大功夫,但在產品質量、新品宣傳方面,都沒有自己突出的優勢。在快速變換的時代,眾和并沒有很好地找到自己的產品及品牌定位,在高端市場,不及競爭對手的科技創新能力,在低端市場,又不及江浙地區中小型染廠的價格優勢,從而呈現出高不成低不就的狀態。”
中國印染行業協會數據顯示,2019年1~3月,規模以上印染企業印染布產量為103.44億米,同比增加10.14%。期間,規模以上印染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638.85億元,同比增加5.65%,實現利潤總額22.56億元,同比增加39.54%。1619家規模以上印染企業虧損企業戶數為459家,虧損面為28.35%,較2018年同期擴大0.54個百分點。
印染產業正成為那些擁有優秀產品的強勢企業快速發展的樂園。然而,眾和等昔日行業巨頭沒落的事實,卻又在告訴我們,在激烈的競爭面前,那些無法適應市場發展的企業,只會在這片蓬勃發展的綠地中日漸枯萎。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