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炒鞋時代 “毒”角獸崛起
根據英國《金融時報》的統計,2015年全球運動鞋代理商的限量版運動鞋銷售額規模就達到了約10億美元,預計2025年全球運動鞋市場規模將超過950億美元。
來自中國的年輕人是推動這股熱潮的重要力量,大大小小的本土潮鞋平臺近年來如雨后春筍般崛起,其中最著名的莫過于虎撲內部孵化的“毒”App。公開信息顯示,毒成立于2015年7月份,主營為球鞋鑒定及交易平臺。截止2019年4月底,已獲得3輪融資,最近一輪的投資方為DST。根據相關媒體報道,本輪投后毒的估值已達10億美金,正式進入獨角獸行列。
為什么一個球鞋交易平臺在不知不覺中成了獨角獸?這還要從中國的球鞋市場談起。
全民炒鞋時代?
球鞋愛好者喬澤豪(化名)曾向記者吐槽過買Yeezy有多難。Yeezy的發售分為線上和線下兩部分,線上是先登記再搖號,也可以選擇去現場排隊拿號,拿到號后品牌方會抽簽,被抽到的持號者才有購買Yeezy的權利,抽中一雙鞋是很不容易的,原因在于鞋販子會雇很多人排隊拿號,無論雇傭者當中誰中了鞋,都歸鞋販子所有。當場有人中了號,就會把號賣掉,或者拿到鞋之后把鞋賣掉。
為了搶鞋,甚至耐克還出現過官網被黑的情況,整個官網的鞋被一個團隊幕后操作全包了,只發往三、四個地址。因此想要搶一雙原價鞋越來越難,落到鞋販子手里的鞋越來越多,鞋就越來越貴。
從16歲就開始倒賣球鞋的秦南的看法與喬澤豪基本一致,他說自己基本都從海外的買手拿貨,微信交易,從未見過面。一般買手的貨源多來自海外的一級代理商、專賣店等渠道,通過私人關系或者雇傭人排隊抽簽,買到與發售價相同或者略高于發售價的鞋子后,再加價賣給下游像秦南這樣的供貨商,之后秦南再加價出售給下游的大B和小B們。
球鞋交易平臺“Drop”的CEO、從事球鞋行業13年的王曦龍對行業的認知簡單而直接,“現在就是全民炒鞋的時代”。
相對于“鞋販子”這個稱呼,王曦龍更愿意把這批炒鞋的人定位為“球鞋投資者”,即通過球鞋賺錢的人。Drop的目標用戶就是球鞋投資者。通過自己的渠道,Drop以高于品牌發售價、低于市場的價格購入限量版球鞋,每雙加價50-100元后,在線上售賣。
在王曦龍的手機后臺,記者看到當天發售的數百雙球鞋已經被搶購一空。王曦龍說,三五百雙球鞋在Drop上基本幾秒鐘就被搶完。目前依托于有贊的Drop,已經積累了2w多用戶,每個月流水達300多萬。
風口飛起的毒
而毒的崛起,其關鍵便在于乘上了炒鞋的東風。
在球鞋二級市場,一雙球鞋從品牌發售到穿在用戶腳上,中間經過三四次轉賣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根據相關媒體報道,一雙限量版球鞋最終穿到消費者腳上,平均會在市場上流轉七、八次。每流轉一次,中間就有一個小B獲利。據增長黑盒的數據抓取,nice(球鞋、潮流與時尚生活社區)的訂單中,84%來自于球鞋轉賣。
作為虎撲和毒忠實用戶的投資人余非(化名)認為,毒是相當具有商業頭腦的一家公司。
王曦龍對這個觀點給出了詳細的解釋。對于毒來說,球鞋的轉賣次數越多,平臺的交易量就越大,這意味著一雙鞋可以收很多次的傭金。以一雙發售價為1299的TS X AJ1 High OG TS SP為例,目前毒的平臺價格已經達到9849元,按照9.5%的抽傭比例來算的話,在毒上轉賣n次,毒就能n次抽傭,最近一次的交易可抽935.7元。交易量這才是毒最核心的東西,有了交易量,才能有收入。
另外,余非還表示,為了逃避繳納傭金,毒的賣家們大多希望越過毒在其它平臺上進行交易,但毒的平臺并沒有賣家和買家的直接溝通渠道,賣家想要賣出鞋,必須經過毒的鑒定之后,由毒發貨給買家。賣家可以在平臺上發布鞋子的圖片,但信息都會經過后臺審核。
在私人鑒定師勾玉的眼中,用戶之所以有鑒定需求,關鍵在于市場上的假貨實在太多。以十幾年玩鞋的經驗來說,他認為假貨的比率占有中國球鞋市場的80%,而余非則認為這個數字在90%以上。對此,從事球鞋行業十余年的專賣店老板孫亞(化名)認為,中國99%的做正品球鞋的賣家,都是做假鞋出身的。
他算了一筆詳細的帳:一款鞋將近10個碼,進價1000多到2000多不等,一套碼近2萬塊,如果一款鞋進四五套碼,按照一家店幾百款鞋來算,起碼要四五百萬的流動資金。作為第一批進入這個市場的人,在還沒有毒、nice、淘寶這種交易平臺的情況下,很少有人具有這種資金儲備,于是,賣假鞋就成為了原始積累的主要途徑。
對于賣家和買家來說,賣家當然不會明說“我賣得是假鞋”,但價格往往能夠清楚地告訴買家 “這鞋是假的”。每一單交易都體現著彼此的默契。
業務進入瓶頸期?
追根溯源,毒2015年孵化自知名運動社區虎撲。目前的公開數據顯示,毒的主體公司為上海識裝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第一大股東為楊冰,持股55%,虎撲則持股15%。對于毒估值超10億美金,雖然虎撲創始人程杭表示“報道不實”,但近期接受相關媒體采訪時仍然表示,毒如今的發展已經超出了他的預期。
預期是多少?根據七麥數據,2018年的iOS應用免費榜上,毒APP從年初的600-800位左右,躍居到年末的前50,穩居體育應用的第一位。在易觀千帆上,,毒在服裝服飾領域的二級市場排名第一。這款在2016年上線的App,獲益于球鞋二級市場的火爆自身在垂直領域的長期深耕,在2018年迎來了飛速發展。
但這也僅限于球鞋這一小眾領域,2018年下半年開始,毒進入了明顯的瓶頸期,從2018年12月開始,指標便沒有發聲太大的改變。從App端來講,毒上交易量最高的仍然是球鞋,翻看數碼、潮玩等標簽,很多產品的交易量只有個位數或者十位數。
同時,作為業務壁壘的鑒定也似乎也成為了毒的天花板。
隨著消費升級的到來,假貨開始做得越來越真,標價也是真鞋才有的價格。于是,當買真鞋成為消費者的普遍訴求,真假也成為了買家們最大的痛點。這種痛催生了一個新的行業,球鞋鑒定師。
鑒定師收取的鑒定費即是毒的另一收入來源。用戶買了鞋,想知道真假,按照毒的要求提交鞋子固定部位的圖片,排隊等待結果即可,鑒定一單5元。在記者當天看到的19位在線鑒定師當中,多位鑒定師單日鑒定量為999+。
交易次數的提高,也意味著鑒定業務量的增長。從毒的交易方式來看,每雙鞋都必須經過毒的鑒定師鑒定為真后才能發給買家,那就意味著一雙轉賣了四五次的鞋子,就會在平臺上被鑒定四五次。
交易中的鑒定環節,保證買家能夠買到真貨,成為了品牌背書。單一的鑒定服務,切中的是廣大用戶的鑒真痛點,吸引了更多的用戶到平臺。于是,鑒定業務帶來品牌打造、引流、盈利三項利好,真正成為了毒的壁壘。
但在王曦龍看來,鑒定是毒的壁壘,未來也會成為毒的天花板。根據“WEN鞋評”自媒體主編余暉(化名)給到的信息,目前全國大概有200個鑒定師。根據相關媒體報道,毒2018年全年GMV超百億元,2019年3月毒的月活超過140萬,在這種情況下,人工的力量能否滿足用戶的鑒定需求?出錯率如何降低甚至避免?未來是否會采用大數據進行鑒定或自己培育鑒定師?對于這些問題,毒官方都未給予回復。
來源:創業邦 作者:楚春希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