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圈失火,nice澆油
誰把幣圈操作帶入了鞋圈?
誰也沒想到「基礎金融知識普及」的任務竟然被鞋圈完成了。
從6月中旬開始,關于鞋圈幣化的言論屢見不鮮,而球鞋市場經過一番擊鼓傳花后,也確實呈現出幣化的趨勢。
成交曲線、漲跌幅、銷量榜……
各種類金融術語出現在nice、斗牛等球鞋電商平臺上,最瘋狂時,部分平臺還提供實物代持、現金交割以及杠桿交易等服務。事實上,隨著球鞋「二級市場」中某些鼓吹炒鞋的平臺不斷帶節奏,一座座迷你的「鞋圈交易所」躍然而生。
年輕一代們一個接一個投身鞋圈,沖紅鉤沖絲綢,看見聯名新品便一通搶購,不僅手里屯一堆,還玩起了云屯鞋,以至于2019還沒過完,全國人民都知道00后愛炒鞋了。
9月24日,球鞋電商平臺nice推出為期七天的閃購滿減活動,與普通的電商促銷不同,nice的這場活動本質是平臺虛擬交易,即閃購模式不必真的發貨,在平臺云買云賣就能賺差價。
活動消息一出,便引爆各種搶購群,從鞋販子到新人小白都舉著錢包預備大干一場。
在這場活動里,價值幾百元的鞋子炒到上千元、近萬元,甚至不僅炒鞋,還炒起了日常用品,如鑰匙扣、衣服配件等都溢價百倍。
風口一開,陣勢一大,有人察覺不對味了,這種無需發貨,買賣雙方完成付款流程,直接在平臺里更改商品所有權的模式和幣圈的發家途徑如出一轍。
到第三天,這場活動里的單品交易達到了近乎扭曲的程度,一款鑰匙扣的價格以肉眼可見的速度瘋漲,越來越多的「賭徒」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入場,平臺方眼見剎不住車了,便突然發布公告,并關停價格走勢、銷售記錄。
瞧瞧,這熟悉的流程是不是和幣圈的貓狗平臺不約而同。
事后,有用戶指出這場活動里有人惡意鎖住最高交易價,并利用閃購模式抬高最低價,看起來是一次沒有剎住車的促銷,實則是一場有莊家操縱的資本控盤。
一時間,nice口碑跌壞,被割了韭菜的用戶不惜發表各種言論迫使nice繼續攪動這場泡沫。
但誰都知道,一雙鞋子撐不起這么巨大的資本盤,作為標準化的工業產品,一雙球鞋再打著限量旗號也不能永流傳。
可擊鼓傳花一旦開始,誰都不想炸彈停在自己手里,散戶也好,大戶也罷,即使心里發抖也要面帶喜色地將這場游戲進行下去。
入局的人越多,這場游戲結束的就越晚,在一波波涌進的人潮里,誰都有可能是接盤者。
Nice「閃購」模式的原罪
球鞋市場的2019,上半年悶聲發財,下半年刀尖起舞。
在經過一輪又一輪發酵后,人人都知道鞋圈起了泡沫,但資本市場的誘惑正在于此,博傻理論下,誰是傻瓜不重要,最后一個傻瓜才會被恥笑。
球鞋交易行至中場,其商業模式在萬眾矚目之下已經被扒了一層又一層皮,警醒的平臺堅守初心,自行拂去泡沫,但總有那么一些平臺依然想渾水摸魚,再割一把韭菜。
其中,nice的閃購模式首當其沖。
為什么是閃購?很簡單,這一模式從誕生之初就帶有金融業「脫實向虛」的原罪。
炒鞋一事在閃購模式誕生之前和星巴克炒作貓爪杯、優衣庫炒作衣服一樣,是商品稀缺而引起的短暫溢價,縱然價格虛高,但至少還是有點體力門檻的,鞋販子倒手得有鞋在。
早期,黃牛倒賣球鞋需要線上登記搖號、實體店排隊抽簽、加價找海外代購等,但閃購模式一出,這場原本位于實體商品賽道的稀缺性搶購就變成資本玩票了。
前文說過,nice閃購模式的邏輯是脫實向虛。以往球鞋交易是以鞋為最終落點,但閃購之下,有沒有一雙具體的鞋子已經不重要了,省去發貨環節后,鞋子就只是一個符號而已,其最終作用是通過在交易平臺上的所有權變更實現商品虛假流通。
當產品無需遵循供需,只要平臺展示出商品信息就有人投錢進去時,炒的就不是鞋了。這是一種金融化炒作,其本質脫離了電商平臺的實物銷售。
在閃購模式下,球鞋二手交易的入場門檻近乎于無,鞋子有沒有、真不真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能不能吸引更多的莊家和韭菜。由此可見,nice閃購最終指向其實就是云炒鞋。
nice CEO周首在接受騰訊科技采訪時曾稱,nice服務的重點是出于收藏或投資目的購買球鞋的用戶,而不是只想買球鞋的小白用戶。
這也不難解釋為什么會有用戶在nice的7天活動爆雷后,質疑這場沖沖沖活動的目的是抬高nice的GMV,從而營造一場虛假的泡沫繁榮,引誘投資人入局。
在現在的球鞋交易市場里,買鞋的人總希望有人會花更高的價格來買走它,入場者宣稱高價之上還有高價,但反過來想,低價之下不也還有低價么,這場云炒鞋的規則在大V們的渲染下就像一場接力游戲,似乎只要不接最后一棒就可能有利潤可賺。
但事實告訴我們,資本游戲對一個行業的影響從來不會只是單向邏輯,這場價格投機也并不僅僅是找到最后一個接盤的傻瓜就能終止所有損失。
崩壞的價格體系也許帶來的是亞馬遜河上一只蝴蝶振翅般的影響。
nice的GMV水分
在nice的官博里,置頂了一則針對十一期間炒鞋事件的博文,文中表示已對一些參與炒鞋的賬戶進行封禁,但對平臺自身產品設計的過失卻輕輕略過,只字不提閃購這一功能的存在本身就是對炒鞋風氣的火上澆油。
這則博文至今沒有開啟評論功能,在轉發列表里,清一色是用戶的鄙夷、批評與追問,有人轉發點蠟燭,有人怒罵「垃圾平臺又當又立,割完韭菜裝正義」,也有人追問回購標準。
看起來,9月末的那場云炒鞋風波在nice提出回購方案后并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依然還是一地雞毛。
與之截然不同的是nice公號于9月27日發布的公告與「一封來自nice CEO的致歉信」推文,在有限被放出來的幾個評論里,一邊倒地支持nice,整個評論氛圍看上去一片和諧,十分歲月靜好。
但其實認真去看這位CEO的致歉信,鍋依然丟在用戶頭上。
nice稱,其推出的優惠活動本是希望給大家送福利,卻被一些人擼券而惡意抬高價格。
字里行間依然沒有下線閃購功能的決心。在眾人皆看清閃購這一模式是炒鞋的天然土壤后,nice依然舍不得這個功能,不難懷疑,nice是否正面臨流量和財務壓力,因此才圖窮匕見,以至于不惜用閃購、自買自賣等極限操作來收割韭菜。
也是,不趁著風口吹成個胖子怎么能打動投資人呢。
nice的激進策略縱然冒險可架不住資本逐利的劣根性,尤其是在遍地都是年輕人的球鞋市場,這群沒有經歷過投資領域風險洗禮的新生代是一茬茬嫩生生的韭菜。
然而無數的經驗表明,鞋圈如果依然故我,高舉鐮刀收割,很難不成為新消費時代的典型,進而不得不為A股未來的投資者教育事業做案例示范。
荷蘭的郁金香泡沫,長春的君子蘭風波,多少人都以為往前一步是黃金萬兩,一腳踏下去才知道是資本漩渦。
泡沫是怎么開始的,就會怎樣結束。
莊家、韭菜為各自的狂熱買單是資本常態,但對于真正的球鞋愛好者來說,這無異于一場無妄之災。
在閃購模式下,球鞋愛好者如果想消費喜愛的球鞋,就不得不付出比原價更高的價格來買鞋子,但他買下的這雙鞋并不能作為一個有長期價值的商品進行流通,瘋狂溢價下,這些愛好者還能「球鞋虐我千百遍,我待球鞋如初戀」嗎?
云炒鞋一日不下線,莊家與韭菜就一日不撤退,那么真正的球鞋愛好者就很難以正常的價格買到心儀的鞋子,久而久之,對玩鞋愛好者來說,體驗感必然大打折扣,而一旦資本撤盤,整個球鞋交易市場跌下神壇則是遲早的事。
另一方面,利潤驅使下,在肆意生長的云炒鞋交易鏈里,不難增生出更多品牌商、代工廠以及游離于監管之外的「球鞋交易平臺」,在任何一個環節、場域里都可能衍生出無數真的、假的以及真假參半的球鞋。
不過,有暴漲就有暴跌,在全民皆販的炒鞋市場里,還是不要期待一夜暴富的神話了。
來源:鈦媒體 作者:吳懟懟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