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疆紡織教育干部龔龑天山腳下的科教援疆夢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逐漸推進,以及中巴經濟走廊的穩步建設,新疆作為祖國西大門的戰略地位不斷凸顯。然而,當地單薄的經濟結構、脆弱的地理環境、稀疏的人口,以及相對落后的科技和教育現狀,制約了該地區的可持續發展。
此時此刻,在南疆腹地阿拉爾,一位從北京服裝學院奔赴塔里木大學的援疆干部,正立足科學技術普及和學校教育實踐,為當地人民謀福祉。
不可動搖的原因
兵團的人流傳著一句話:生在井岡山,長在南泥灣。轉戰數萬里,屯墾在天山。出生于江西革命老區的塔里木大學援疆干部龔龑就是流淌著紅色基因的人。
龔龑與兵團有著一份不解之緣。從南昌起義開始,從江西到延安,再到解放全中國的偉大勝利,人民軍隊中有一支部隊359旅,跨越數萬里,扎根在天山南北,這就是新疆兵團的前身。
“大學是城市氣質所在,塔里木大學是兵團學校,塔大的氣質就是士兵的作風,追求執行力,也就是勇敢地克服困難,變不可能為可能。”從2018年起來到塔里木大學任教的龔龑說。
“新疆的地理位置之重要毋庸置疑,在紡織服裝方面也有雄厚基礎。”從事紡織教育11年的龔龑告訴《中國科學報》,“新疆的棉花種植面積占全國的80%,而且其周邊也多是棉花種植大國,產量能占到全世界一半以上。這給予了新疆的棉紡織行業優越的地緣優勢。”龔龑說。
在龔龑看來,新疆的棉紡織工業升級無論對新疆的區域發展還是國家的轉型都非常重要,這也成了他留在天山腳下的重要原因,甚至是一個不可動搖的原因。
無水印染破環保壁壘
剛到新疆時,龔龑就開始思考自己的技術如何落地。
他告訴記者:“我國紡織服裝產業總產值占工業總產值GDP比重約為10%,能夠解決3000萬人的直接就業,同時帶動相關行業2000萬~3000萬人的就業。”
然而,新疆在棉紡織行業的資源稟賦并沒有為當地帶來十足的紅利——新疆生產的棉花只能在當地實現粗加工,并花大力氣外運,既增加了運輸成本,又將高經濟附加值的部分拱手讓人。
“紡織是一個高耗能產業,但是新疆不缺能源。新疆的紡織服裝行業補貼電價0.28元,而內地工業用電需要0.78元。為什么我們不利用新疆的能源優勢,直接就地設場?”龔龑說。
同時,新疆棉在運輸過程中,經常被“貍貓換太子”,最優質的新疆棉花會被摻入其他品質的棉花。龔龑提倡要做原產地溯源,只有直接在南疆做成紡織品,才能夠將原料優勢轉化成為產業優勢。
先污染再治理,這是內地經濟發展一再重復的問題,龔龑并不希望它在新疆重演。來新疆前,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紡織的環保科技方面。出于學者責任,龔龑聯合相關專家,全力攻克了無水印染技術。
“在印染行業,中國已經做到了世界第一,完全可以在這項技術上有所突破。”在該領域耕耘多年的經驗讓龔龑對這項研究充滿了信心。他介紹說,無水印染類似于干洗衣物,只需要很少的水,其主要的染色介質是環保型的有機溶劑,無毒無害。
接下來,龔龑準備先在新疆開展無水印染的示范工程,待技術條件成熟后,就可以大范圍應用。
“以新疆阿拉爾市為例,該市每年棉花產值100億元,如果實行無水印染技術方案,就地開發出無水印染的面料,加工成服裝產品,產值至少可以達到3000億元。”龔龑說。
南疆紡織打造新名片
作為大學老師,龔龑一直在摸索南疆人才培養的塔大機制,即以大學為平臺培養一批人,以產業鼓勵人才留在當地,改進教育質量,形成正循環。“產業的最大配套投資應該是人才。遺憾的是,這方面的工作我們仍然做得不夠好。”他說。
盡管如此,龔龑依然很慶幸自己得到了一個以人才培養推動產業進步和區域經濟發展的平臺。
歷史上,曾有一個人以紡織為起點,實現了“實業救國”和“教育興邦”,那就是中國近代紡織第一人張謇。談及此人,龔龑難掩仰慕之情。
“在江蘇南通,張謇創辦了中國第一家股份制紡織企業。此后,他在南通創辦了多所學校,并加強基礎設施,使地處蘇北的南通,經濟發展不亞于蘇南。”龔龑說,張謇所開創的我國紡織業,是與教育互相影響、相互促進的產業。
這也是龔龑希望實現的目標。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不斷推進,龔龑希望,塔里木大學籌建的紡織服裝學院,可以成為“一帶一路”國家未來紡織服裝教育的中心。“我們希望能得到相關部門更多支持,讓新疆特色的民族服飾開發成為中國走向世界的一張新名片。”他說。
《中國科學報》(2020-01-14第6版要聞)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