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知道3M就out了!這家口罩巨頭年入3000億
這個春節,因為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型病毒肺炎,口罩成了最剛需也最緊缺的物件。
各大渠道最先售罄的是3M帶閥防護口罩——在中國乃至全世界,3M口罩都是一塊響當當的招牌。
緊接著,一部分人回過神來,立即搶購霍尼韋爾的KN95級別口罩,產品旋即斷銷。
世人皆知3M,而鮮知霍尼韋爾。其實霍尼韋爾并不輸3M,二者皆是全球數一數二的口罩品牌。
疫情下的口罩行動
肺炎疫情開始后,霍尼韋爾和3M第一時間采取了保障供應的舉措。
1月22日,霍尼韋爾稱個人安全防護設備的團隊已經對訂單流程進行了調整,會及時補貨。
同一天,3M表示,公司春節期間也依然保持生產,全力補貨,并且承諾價格穩定。
整個春節期間,3M在全球范圍內7x24小時全天候生產,霍尼韋爾也沒有停產。
加緊生產之外,剩余的口罩也被捐贈。
1月26日,3M捐贈80箱醫用口罩、1330箱防護口罩及洗手液,緊急運往武漢;1月31日,霍尼韋爾也把庫存中僅存的50萬只KN95口罩捐給了武漢。
疫情下,口罩巨頭們一致不停產、不漲價、優先投放疫情嚴重的地區。
口罩只是它們的九牛一毛
人們搶購3M和霍尼韋爾,是因為它們占據著全球口罩行業的前兩席,然而對它們來說,口罩卻并不是主業。
作為工業巨頭,這兩家公司的家業實屬龐大。
3M是“Minnesota Mining and Manufacturing”即“明尼蘇達礦務及制造業公司”的縮寫,始建于1902年。從采礦起家,在接下來的一百年里推出了面向企業用戶以及面向消費者的超6萬種產品,包括家喻戶曉的透明膠帶和便利貼等。
當前,3M的市值為900億美金。
3M有四大業務部門,分別是安全及工業品、交通及電子、醫療健康和消費品,口罩屬于“消費品”。財報顯示,2019年第四季度3M總營收為81億美元,其中消費品業務部門營收為12.7億美元,占比較小。
霍尼韋爾則成立于1885年,起初經營電子溫度調節器和特種加熱器,后通過收購進入航空航天、汽車制造、安保系統制造等領域。無論是在飛機上、酒店里還是醫院內,都有霍尼韋爾的產品。據悉,波音飛機30%的零部件都來自于霍尼韋爾。
目前,霍尼韋爾的總市值高達1224億美金,2018年營收超400億美金,為世界五百強的百強企業。
霍尼韋爾有四大業務部門:航空航天集團、智能建筑科技集團、特性材料和技術集團、安全與生產力解決方案集團。
口罩屬于安全與生產力解決方案集團的業務之一。財報顯示,2019年第四季度霍尼韋爾營收94.96億美元,其中安全與生產力解決方案集團營收15.15億美元,占比僅為15.96%。
口罩雙雄“入華”之路
盡管口罩只是3M和霍尼韋爾的副業,但卻搶占了中國市場第一名和第三名的席位。
作為第一名的3M,有著先發優勢。
20世紀70年代,3M研發出首款顆粒物防護口罩。1984年,3M成立中國有限公司,率先將個人防護產品引入中國市場。它一邊為企業工人提供免費的防護培訓,一邊積極參與政府防護標準的制定,塑造了自身的權威性。
與此同時,3M廣做公益。2003年的非典、2007年的殘奧會和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3M捐贈了大量口罩。慢慢地,3M站穩了“口罩一哥”的位置。
霍尼韋爾的個人防護業務則始自2008年收購諾斯之后。此后,它又相繼收購了斯博瑞安、京士等安全產品公司,由此進入個體防護用品行業。
也在那一年,霍尼韋爾開啟了中國建廠的步伐,在安徽滁州、江西南通等地紛紛建設個體防護工廠,2018年則將澳大利亞等海外工廠轉移到了西安。
工廠本地化的同時,它還使勁兒琢磨中國消費者。
據2013年時任霍尼韋爾安全產品中國及東南亞地區總經理童更生介紹,為了使口罩等防護產品符合中國人的人體尺寸及需求,霍尼韋爾在中國建立了研發中心,“逐步建立起中國人個體防護需求的資料庫,個體模型數據庫,進行針對性的研發創新”。
工程師們深入研究,最終研發出了符合中國市場的口罩。
在一款KN95級別口罩的簡介中,寫著實際過濾可達98%,適合97%的中國成年人,臉型覆蓋率和貼合率都更好。此外,采用棉質耳帶,不勒耳朵;鼻子處有海綿墊,防止眼鏡起霧。
多位使用過3M和霍尼韋爾口罩的消費者告訴記者,在性能上兩者差距較小,但在體驗上,霍尼韋爾略勝一籌。
國產口罩如何崛起?
隨著中國口罩消費的增加,3M和霍尼韋爾安營扎寨,國產口罩也摩拳擦掌。
但相較于兩大外資品牌,國產口罩在品牌、分銷渠道和研發等方面均存在較大差距。
在品牌方面,3M、霍尼韋爾等巨頭本身就是一種品牌的背書。而國內并無這樣的品牌。因進入門檻低,利潤率只有10%,國內口罩廠家更多是中小型企業。相關統計顯示,當前我國超半數個體防護用品企業都停留在分散的、手工作坊式的陳舊生產方式上。
在分銷體系上,兩者均重視渠道的搭建,3M正是憑借數千家經銷商所構建的完善體系,將銷售觸角伸向了中國的廣袤大地。
在研發方面,3M每年的研發投入在營收的6%以上;霍尼韋爾對研發也極其注重,11000名中國員工中,20%為研發人員。
此外,記者發現,諸如3M和霍尼韋爾這樣的企業,產業結網效應明顯。也就是說,他們會從公司的航空航天、樓宇、工業安全等經驗出發,從口罩材料端開始進行研發創新。
當前,國產口罩業盡管已經誕生了綠盾、穩健等品牌,但依然無法與巨頭們匹敵。
從銷量看,國產口罩合起來,也只占了中國口罩業不足10%的份額;從售價看,在天貓上,3M的KN95防護口罩每只售價為6~8元,霍尼韋爾KN95口罩每只售價在4~6元之間,國內普通廠商的KN95口罩售價則在2元以下。
經歷過非典,經歷過霧霾,經歷過新型病毒肺炎之后,中國這片土地上究竟何時能誕生出自己的3M與霍尼韋爾?
來源:iwangshang 作者:徐藝婷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